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学人小传:林冠夫

http://www.newdu.com 2022-12-30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林冠夫,1936年生,2016年去世,浙江永嘉人。
    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同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刘大杰、朱东润、蒋天枢、鲍正鹄、王运熙等,1965年毕业。曾在中国影协、国务院文化组工作,1975年始任职于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有《红楼梦纵横谈》《红楼梦版本论》《红楼诗话》《梅杈楼文集》《中国科举》等专著,散文随笔集《溪山话本》《秦淮旧梦》等。
    学人论学
    索隐派,是红学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派别。作为一个学派,无论是它的学术思想,还是治学路数,都实在叫人不敢恭维。一些索隐著作中,把《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塑造的完整艺术形象,撇在一边,而对书中的某些字句或情节,作猜谜式的处理,用来牵合比附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然后得出结论:《红楼梦》是写某势家豪族的家事,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等等。
    这样的研究,一些人觉得很古怪,甚至荒唐,而另一些人,则仍然兴味饶然不断地去索书中之隐。这个事实,的确也是红学史上一桩有趣的公案。非议者无论如何非议,索隐者照旧大索其隐,乐此不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个学派甚至还颇成一番气候。不仅一般学者写出若干索隐之作,而且连蔡元培这样的一代大师,也在这方面大下功夫,作有《石头记索隐》,成为索隐派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个中必有奥秘。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学派,这也是在力求探究《红楼梦》的底蕴。如果,把这个学派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放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去察看,就不难发现,这个学派的产生,却还是中国一种文化现象的必然。
    从生活素材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来说,《红楼梦》中的真真假假,究竟指的是什么,本来是不难索解的。可是,所谓生活素材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云云,却是现代小说理论中的问题。在曹雪芹的时代,还没有什么理论著作对这些问题作过明确的阐述。尽管,在中国小说史上,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都时而需要处理从素材到艺术形象关系中的问题,但作者和读者能从理论上明确这些问题,却是很晚近的事。长期以来,读者接触到某一部小说时,往往只能从传统小说的观念来认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因此,当作者曹雪芹在书中提到一大堆真与假的问题时,读者就不免作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猜测。
    中国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史传文学为其源头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读者甚至作者,往往都不能清楚地区别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分界。因此,小说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读者就不免要问个清楚,这是写哪一家什么人的事?
    作者在创作中有所隐蔽和回避,论者从中点破其中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种传统。因此,红学史上出现索隐派,本身不算是新奇的创造,更不是不可思议的怪现象。
    “索隐”这种方法,如从它的状况看,在中国文化史上,或者说在经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传统。也就是说,以文学作品去附会一代政事,并非自红学始。如果追溯起来,可以上溯到汉人解经,甚至更早的“赋诗言志”。
    旧时代的文人,往往把一生的道路归结为“青春作赋,皓首穷经”。所谓“穷经”者,即竭尽全力,参透经典的奥秘。大概探索含隐,钩稽幽微是“穷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在这种文化环境里生活,自幼受经和经学的熏陶,当他接触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免要寻根究底,下一番寻微索隐的功夫。红学中出现索隐派,如果从传统的文化心态,从汉人解经的牵强附会而形成的诗歌史和诗论史的事实,从中国文化上史传和小说的纠缠不清等方面去理解;如果把这一切看作是传统文化心态在小说创作和研究领域的表现,那么索隐派的出现,索隐流风始终不绝,就很可理解了。
    ——摘编自林冠夫《索隐派红学的文化渊源》,载于《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一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