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毛振华】《孝经》引《诗》的特点及其学术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孝经》引《诗》的特点及其学术意义
    作者:毛振华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初五日丙午
              耶稣2019年5月9日
    内容提要:《孝经》在议论之余,往往引《诗》以明之。《孝经》所引《诗》,与《毛诗》相比,文字相同者有七处,与三家诗相同者有三处。与战国其他文献中的引《诗》相比,《诗》文本保持相对的一致性,这说明《孝经》所引《诗》很可能是有相对稳定的“古本”作依据的。从《孝经》文本内容以及战国诸子引《诗》情况的比对来看,《孝经》引《诗》自然通融,是文本本身所自有,而不是出自后世的伪窜。此外,《孝经》引《诗》亦可以与战国诸子引《诗》相为辅证。
    关键词:孝经/引《诗》/自然通融/文本/学术意义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2013QN047)。
    作者简介:毛振华(1978-),男,河南沈丘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
    先秦时期常常用诗以显其志,在“重礼、尚文”的大环境下,《诗》无论是形式体裁还是语言技巧,都蕴涵着丰富的意蕴,可以委婉含蓄、恰到好处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礼记·孔子闲居》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1]1616《诗》学修养成为先秦时期的一种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化追求,是政治文化生活领域中普遍认可的伦理观念与价值取向。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2]2522用诗成了时人普遍的文化追求,为《诗》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强化了其经典性与权威性的地位。《孝经》在议论之余,往往引《诗》以明之。通过梳理《孝经》所引《诗》的情况可以发现,与战国其它文献中的引《诗》相比,《诗》文本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从《孝经》文本内容以及战国诸子引《诗》情况的比对来看,《孝经》引《诗》自然通融,是文本本身所自有的,而不是出自后世的伪窜。
    一、《孝经》所引《诗》与《毛诗》的一致性
    今文《孝经》十八章,大半皆引《诗》以作结。毛奇龄《孝经问》曰:“故每说一章,必有引经数语以为证,此篇例也。”[3]1《孝经》引《诗》者十章,有和《毛诗》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其引《诗》与《毛诗》相同者七处,与《毛诗》相异者三处,这说明《孝经》所引之《诗》不限于一派。今不避繁琐,将《孝经》引《诗》与齐鲁韩毛之诗比较情况胪列如下:
    (一)《孝经》引《诗》与毛诗相同者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引《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①。
    《毛诗》作“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经》所引之《诗》与《毛诗》同。而《鲁诗》中“无”作“毋”,“聿”作“述”。《汉书·东平王宇传》元帝敕谕云:“《诗》不云乎?‘毋念尔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汉书·儒林·王式传》:“山阳张长安事式,为博士,由是《鲁诗》有张氏学。张生兄子游卿为谏大夫,以《诗》授元帝。是元帝习《鲁诗》,此引鲁异文也。”
    《孝经·孝治章第八》引《大雅·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毛诗》作“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孝经》所引之《诗》与《毛诗》同。而《齐诗》中有“觉”作“梏”者。《礼记·缁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汉书·艺文志》:“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后仓善习《齐诗》《汉书·夏侯始昌传》:“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而后仓乃夏侯始昌之弟子,《汉书·儒林传》:“始昌通五经,仓亦通《诗》、《礼》,为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萧望之、匡衡。”是以《礼记》所用之《诗》为齐诗。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引《大雅·文王有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毛诗》作“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孝经》所引之《诗》与《毛诗》同。而《韩诗外传》卷四:“《诗》曰:‘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外,《孝经·诸侯章第三》引《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孝经·三才章第七》引《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孝经·圣治章第九》引《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义不忒”,《孝经·事君章第十七》引《小雅·隰原》“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等,所引之《诗》与齐鲁韩毛之诗均同。
    (二)《孝经》引《诗》与毛诗相异者
    《孝经·卿大夫章第四》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毛诗》作“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孝经》所引之《诗》与《毛诗》异。而鲁韩诗“解”作“懈”。《说苑·立节篇》:“《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刘向世传鲁诗。宋范处义《逸斋诗补传》卷六:“《鲁诗》出于浮邱伯,以授楚元王交。刘向乃交之孙,其说盖本《鲁诗》。”宋代王应麟《诗考·后序》亦曰:“楚元王受诗于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韩诗外传》卷八《吴人伐楚章》亦引《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韩诗外传》卷八《齐崔杼弑庄公章》《孔子燕居章》引二句同。
    《孝经·士章第五》引《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毛诗》作“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孝经》所引之《诗》与《毛诗》异。而齐鲁韩诗“毋”作“无”。陈乔枞云:“《中论》说《诗》与东方生语,皆述鲁义。‘脊令’当作‘鹡鴒’,鲁诗之文亦然也。”《潜夫论·赞学篇》:“《诗》云:‘题彼鹡鴒,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传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诗三家义集疏》认为王符所用之诗为鲁诗[4]695。《大戴礼·立孝篇》:“《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韩诗外传》卷八引《诗》“我日斯迈”四句,皆作“无”。
    《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引《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毛诗》作“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孝经》所引之《诗》与《毛诗》异。而鲁、韩诗“岂弟”作“恺悌”,齐或作“凯弟”。荀子《礼论》、贾谊《君道篇》《白虎通义·号篇》《说苑·政理篇》引“岂弟君子”二句,并作“恺悌”。《后汉·章帝纪》建初元年诏云:“恺悌君子,大雅所叹。”汉章帝亦学鲁诗。《韩诗外传》卷六、卷八均引“岂弟”作“恺悌”。齐或作“凯弟”者,《礼记·孔子闲居》《表记》《汉书·刑法志》引“凯弟君子”二句,作“凯弟”。
    二、《孝经》引《诗》与战国其它文献引《诗》的一致性
    《孝经》的成书年代争议较大。但成书于秦王政六年的《吕氏春秋》多次征引《孝经》内容,如其《察微篇》曰:“《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5]192这些引文除个别字句不同外,其他内容完全相同,明显引自《孝经》。因此,《孝经》应成书于《吕氏春秋》之前的时期。
    以《孝经》引《诗》与战国其它文献中的引《诗》相比,彼此出入并不大。如《论语·泰伯》《荀子·臣道》引《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儒效》《荀子·王霸》《荀子·议兵》《礼记·祭义》《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引《大雅·文王有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荀子》之《富国》《议兵》《君子》诸篇、《礼记》之《经解》《缁衣》诸篇、《吕氏春秋·先己》引《曹风·尸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荀子·礼论》《管子·轻重》引《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礼记》之《缁衣》《大学》诸篇引《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引《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晏子春秋·内问下》第二十七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等,均与《孝经》引《诗》一致。但《礼记》之《孔子闲居》《表记》诸篇、《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吕氏春秋·不屈》引《大雅·泂酌》“凯弟君子,民之父母”,《礼记·缁衣》引《大雅·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吕氏春秋·慎大》引《小雅·小旻》“若临深渊,若履薄冰”等个别情况下与《孝经》所引之诗不同。这说明《孝经》引《诗》和《吕氏春秋》等一样“有一定稳定性的,或者说很可能是有相对稳定的‘古本’作依据的”[6]。
    《诗》在西汉时有齐鲁韩三家立于学官,同时又有古文《毛诗》系统,在东汉经郑玄作笺后大行于世。胡承珙《毛诗后笺》认为,《毛诗》与三家用字之例“各有师承,不相错乱”[7]17。若是《孝经》如后世所论乃汉儒伪托之作②,必只引今古文一家诗学即可,何必今古文参相引用故露马脚?董治安先生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汉初传诗“以其讽诵”的特定方式所造成的随意性[6]。此外,刘向以《今文孝经》为主本,用《古文孝经》对其进行了整理删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孝经》引《诗》上的文字差异。《隋书·经籍志》曰:“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8]935因此从《孝经》引《诗》相异处,可以纠正《孝经》引《诗》出自汉儒伪窜的疑虑③。
    三、《孝经》引《诗》的学术意义
    从以上的文献排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孝经》所引《诗》与《毛诗》以及战国其它文献的引《诗》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孝经》引《诗》对于《诗》“古本”、《孝经》文本、战国诸子文献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首先,在文本解读上《孝经》所引之《诗》是自然通融的,是文本本身所自有,可以纠正《孝经》引《诗》出自后世伪窜的误判。
    《诗》与《孝经》密切相关。据《晋书·王裒传》,王裒痛父非命,每读《蓼莪》常常泪流满面,后世因此称之为孝子[9]618。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蓼莪》“备极沉痛,几于一字一泪,可抵一部《孝经》读”[10]418。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论引诗书”曰:“本经所引又未尝不亲切。如论孝之始终,引《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盖立孝在修德,当以立身行道为重也。”[11]他认为,《孝经》引《诗》自然通融,有益于强化《孝经》的内涵。如《孝经·士章第五》曰: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本章意在说明士之孝的关键是以事父、事母的态度去事君、事上,做到爱、敬、忠、顺等。而本章结尾所引《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乃贤者自箴之作[10]404,意在提醒自己要兢兢业业忠心侍奉君王,以顺从侍奉公卿大夫,免得使生身父母受到羞辱,爱、敬、忠、顺之意在此体现得非常显著。《孝经》所倡导的士之孝与《小雅·小宛》中的贤者自箴之孝是完全契合的。又如《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曰: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本章意在阐述君子教导民众敬重天下人的父亲,顺从天下人的兄长,忠于国君。这种施行孝道的方式是最高的德行,而至德的最高标准在于“孝”。这即是《大雅·泂酌》所言的“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道德境界。《孝经》所言“广至德”之孝是对《大雅·泂酌》的具体阐释。
    《孝经》的引《诗》方式可以起到概括主旨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诗》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孝经》阐述孝道的理论依据,以加强自己论证的说服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孝经》引《诗》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而且是文本本身所自有的,不是出于后世的附会。
    其次,《孝经》引《诗》可以与战国诸子引《诗》相互辅证,进一步证明战国时期的《诗》及诸子文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春秋中叶“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局面被打破以后,《诗》由贵族教科书逐渐转变成了私学招徒讲学、传道授业的教材。《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12]1938孔门弟子中,来自鲁国的有三十八人,来自齐国六人,楚国三人,秦国、卫国、陈国、晋国各两人,宋国、吴国各一人[13]248。赋诗到战国已完全销声匿迹[14]264—268。《汉书·艺文志》曰:“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15]1756《左传·昭公十七年》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6]2084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17]1112,诸侯并立,天下无主,私学在官学失守后蓬勃兴起,由于孔门私学对《诗》的传授和大力提倡,使得《诗》的传播突破了礼乐等级的束缚,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与交流空间。张岱年、方克立先生说:“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18]84于是诸子各言其说,依自己的政治主张对《诗》作出不同程度的解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说:“著述引诗,也就从《论语》起始。以后《墨子》和《孟子》也常引《诗》,而《荀子》引《诗》独多。《荀子》引《诗》常在一般议论之后,作论断之用,也比前人一贯。”[19]18
    这一时期《诗》的传播从公卿大夫赋诗、引诗转向了以诸子引诗为主体,多以引诗论事、引诗证事的方式,从自身学说的角度引诗论议,将诗句有机地融入其著作之中,强化其论题的明确性与重要性。如《墨子·兼爱》曰:
    姑尝本原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墨家主张兼爱,为了阐明平等地关爱所有人必然会被人所爱,他引用《大雅·抑》之诗句以证之。“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意为“德加放民,民则以义报之”,“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为“言善往则善来,人无行而不得其报也”。墨子的兼爱主张与《大雅·抑》之诗句是完全融合的。又如《荀子·正名》曰:
    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以圣人之辩说也。《诗》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
    荀子议论常用《诗》作为佐证的依据,以增强其说服力。《荀子·荣辱篇》曰:“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荀子引用《大雅·卷阿》之诗句,意在说明圣人的榜样作用,亦即诗中“岂弟君子,四方为纲”的君子形象。诸子引《诗》根据需要将《诗》纳入自己的话语系统之中,以增强其说服力,《诗》成了其言说的重要佐证材料和理论依据,在诸子的时代依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形成了以著作传《诗》、学术传《诗》等重要传播方式。
    由上可见,战国诸子特别是《荀子》引《诗》与《孝经》引《诗》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在内容上亦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可以进一步证明《诗》在战国时期具有相对稳定的“古本”作依据的,亦可以证明《孝经》引《诗》、战国诸子引《诗》是文本所自有,这些文本是相对稳定的文献。
    注释:
    ①本文所用引文皆为汪受宽撰《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明吴廷翰《吴廷翰集·椟记》曰:“《孝经》一书,多非孔子之言,出于汉儒附会无疑。”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也多持此观点。
    ③朱熹《孝经刊误后序》引胡宏、汪应辰语曰:“衡山胡侍郎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玉山汪端明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
    参考文献:
    [1]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论语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毛奇龄.孝经问卷24[M].影印光绪年间南菁书院皇清经解续编刊本第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1986.
    [6]董治安.吕氏春秋之论诗引诗与战国末期诗学的发展[J].文史哲,1996,(2).
    [7]胡承珙撰,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M].合肥:黄山书社,1999.
    [8]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吕维祺.孝经或问卷二[A].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14]毛振华.左传赋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