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境内)当驿丞。走过风霜雨雪,越过千山万水,阳明终于到达了龙场,1508年3月的一天,孤雁残喘,日落西山。龙场迎来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客人。一匹羸弱的老马,三个衣衫褴褛的仆人,一位震古烁今的伟人,就这样安静地走来。寒风袭然,入夜凄然,衣袂飘然,只影寂然,一切是那样平常,一切又是那样不平常。 龙场地处中国西南山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可以说是没开化的蛮荒之地,王阳明居夷处困,再加上身体不好,倍感生活之艰辛。自此,王阳明自觉已能超脱世间一般的得失荣辱,只有生死一念仍在心中徘徊。他做好了死在龙场驿的准备。 面对这样的悲困,消沉只是暂时的,没多久,王阳明又重新振作了起来。他带着仆人翻山越岭,四处游逛,好不自在。一天忽然在一山坡上发现一个石洞,竟如家乡余姚的阳明洞一般,他们不禁欢喜若狂,于是主仆几人就搬到石洞居住,并将石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但是,住石洞终归不是长久之计,阳明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砍竹伐木,建起了房屋,并用来给当地人讲学。因为这所房子建在龙场山岗上,阳明遂以“龙岗书院”为名。居室虽四壁徒立,却干净舒适,取名“何陋轩”;客厅虽简朴无华,却宽敞明亮,取名“宾阳堂”;凉亭虽不事雕琢,却翠竹环绕,取名“君子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玩《易》窝”,阳明打小就对《周易》兴趣浓厚,此次龙场之行,当然不能不玩《易》,“玩《易》窝”是距离龙岗书院很近的一处石洞,是阳明读书与自省之处。 在不断的讲学、思考、玩《易》过程中,王阳明的学养也越来越精进,久而久之,胸中洒洒,思念到深处时,“成圣”之道在心中自然而然地萌发。他日夜端居默坐,澄心精虑,以求之于静一之中。一天夜里,他忽然大彻大悟格物之旨,仿佛睡梦中有人告诉他,不觉呼跃而起,若痴若狂,随从皆被惊醒。原来,他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圣人处世,在于自足其性,而不在向外求理。既然勘破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层关节,阳明立即进行检验。他将自己记忆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内容,不用朱熹注解,全凭自己的认识进行理解,竟然一一契合,毫无障碍,遂著《五经臆说》。这也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守仁的这一彻悟,为他身处艰险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为此后建立心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此之后,守仁为学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成圣之道坦如大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