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中国学亦称近代日本汉学,主要指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东洋史学派和支那学派为中心,也包括部分其他人士的中国研究。日本近代中国学出现于明治维新后约20年,大...
皮埃尔皮卡尔是法国地缘政治学博士、中国问题专家,他的新著《二十年后的中国和世界》,已经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皮卡尔认为,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怎样确立在全球地位的十年。...
自古至今,讲述笑话一直是人们在群聚时用来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起源已难以考索。不过,见诸书面的笑话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诸子、史传中的滑稽故事和寓言,而今天所知最...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丝绸之路,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一条是汉籍之路,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 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道路,这是举世公认的。...
受台湾著名大学之邀,朱政惠教授于2010年5月赴台湾进行学术访问。其间应《中国社会科学报》之邀,朱教授提前拜见了汪荣祖教授,就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及相关问题对汪教授进行了采...
(上篇):冷门专业、书卷与博识之士 当我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听说我计划学汉语的时候,他说,他真得劝我放弃这门学业。汉学可是个无底洞。就算穷尽一生,恐怕也只能对中国的语言...
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寻绎二战以后中国古典文学在德国流播的历史进程,进行学术分期并简述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学术成果;2、探讨德国学者在接受中所体现的学术思...
去年底淘到一册《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这部书以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苏州、杭州、扬州、上海等为研究对象,分别由六...
由西班牙学者帕拉西奥斯(Luis Palacios)和劳尔(Raul Ramirez)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思想、艺术和文化的研究》(China:Historia,pensamiento,arts y cultura),2011年在西班牙出版。两位学者都...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这个概念。对它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肇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
法国汉学在西方汉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法国的中国学者李思纯曾言:西人之治中国学者,英美不如德,德不如法;当代法国汉学家戴密微(Demieville,Paul)干脆就...
中文提要: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复兴及建制已历30年,期间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为突出的。作为以文献实证为基本方法的文学研究,30年来...
与斯大林在苏联 记得有人讲过:艺术家是用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政论家则借助逻辑的推论,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毛泽东则是将这两种方法兼用的。 毛泽东在哲学方面的成就,是...
转眼之间,在东京教汉语已经半年了。 行走在东京街头,可以发现中国元素俯拾即是。首先是汉字,从店铺名称到广告到交通标志,说满目都是汉字也不为过。当然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
去年出访中,有位俄国友人一见面,就问我:看了贵国的《世界汉学》,什么国家都介绍到了,连冰岛仅有一两位汉学家也有文章涉及,怎么讲俄国汉学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言外这意:...
摘要:理解中国这个概念的意义构建视角是双向的,既强调中国文化主体对自己国家的理解,也强调他者对中国的学习和认知。概念构建的双向视角把中国文化主体和他者置于同等地位...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是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历史大潮中,被引进法国的。19世纪是法国汉学家译介、研究中国戏剧的自觉时期;中国古典戏剧担当了中西(中法)文化和文...
在中国古代诗学方面,美国学者由于其身处西方及所使用语言的局限,比较多的一个层面是翻译、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和诗论;另一个层面则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和诗论内在机理的探讨和研...
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学在英国流播为讨论中心,对英国汉学研究历程进行学术分期并归纳其阶段性特征;对英国汉学研究的滞后和相关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一 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古...
提要:在中西文学交流史上,《诗经》在西方的流传一直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汉学家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诗经》的多视角研究建立起两种文学通过理论的移植而形成的比较关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