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是指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如何、人类文明走向何方等问题的解答。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世界现代化大潮,遵...
摘要:传统文献和当代汉语的用语习惯中,“礼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礼义之邦”。其内在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礼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
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截然不同。伏尔泰赞扬中国,说中国人具有完备的道德学说,它居于各门科学的首位。还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莱布尼茨也说,“在我看...
统观礼制发展史,经由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酝酿与发展,礼制在西周进至高度发达阶段,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因过于繁复而渐趋崩坏,《论语》中所记载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既有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就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国家民族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兴衰成败史。中国也是一个诗词文化大国,中国的诗词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浩如烟海。在这个巨大的诗词...
色彩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颜色观念本质上是一个从属文化观念,不同色彩代表和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在悠久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黄、青、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摘要:儒学的现代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是儒学进入多元文化对话时期,出现了向不同层面发展的趋势。要阐明儒学的意义,需要深入到先哲的心灵世界,通过体验的方法,领会其生命...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
说到庄子,几乎必提“心斋”“坐忘”两个概念。但是,“心斋”“坐忘”究竟指什么,至今也是一桩无厘头公案。本文还是从行气导引的角度再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1 首先还是看庄...
【提要】讨论“生生”观念,不能脱离其原初文献依据,即它在《系辞传》中的原初涵义,亦即“生生何谓”的问题。然后才是“生生何为”的问题,即“生生”观念在当代哲学语境下...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繁荣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对百姓疾苦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对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居官要清,为民造福,体现在“居官七要”说里...
探源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在7月11日举行的全国考古大会现场,新黄河记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先生,王巍向记者详细阐述...
中国文化是具有终极人文关怀的文化,可以用《周易·贲卦·彖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来表述。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忧与乐是人的两...
为什么世界众多古文明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数千年没有中断?在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看来,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一系列成果之...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说:用恭敬谦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长期以来,我们将中国古代法归结为“律令体制”,也以此为基点论说中华法系。但若说中国古代法、中华法系就是“律令法”、是“律令体制”,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中国古代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