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电视连续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正在央视一套热播,戚继光剿灭倭寇、保卫家国的一腔热血,被《新闻联播》称为“还原华夏风骨”。 说起戚继光,就不...
话说600多年前,朱元璋一个和尚出身的家伙,居然能恢复我中华,驱逐鞑虏于漠北,功盖汉家矣!当年,老朱陆域上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却有倭寇,欲在王朝交替之际趁火打劫,不断...
张献忠、李自成两支大军相互应援,分别在川陕和河南战场与明军作战。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国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
北方元朝残存势力和南方的倭寇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同时也是罗织罪名的有力工具。“蓝玉案”是“胡惟庸案”的继续,在“胡蓝党案”中,很多人被冠以“通倭通虏”的罪名,含冤...
明朝在京师常驻重兵,称京营,是明军的核心成分。在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中,不堪一击的京营遭到毁灭性打击,明朝随后在京营的三大营之上设立了兵将相识、练战一体的十...
一、明初四川状况 许多文章都已经研究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后,进入四川避难的人民以及明玉珍对四川进行的移民活动,元末红巾军起义后,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杀,湖广一代的农民群众便...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将东北方面之元嗣君爱犹识理达腊...
纳哈出的归降,使北元失去东部屏障,汗庭直接暴露在明朝大宁诸卫的兵锋之下,“虏心惶惑”,统治更加不稳。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命蓝玉为征虏...
最后对四川的军事移民对团结周边少数民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量的汉族人口涌入四川,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三大营的渊源:靖难北军和永乐亲征军 由卫所组军到大军常驻京师的转变,除永乐末年的军事形势、永乐之后的政治形势等原因,还应有明朝兵制的内在演变脉络在起作用。洪武时...
松山决战是明清战争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双方准备的时间都很长,汇集的兵力也十分雄厚,这场战争的胜负都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前途和命运。松山位于锦州之南,是重要的战略...
明军处于被清军围困之中,按洪承畴的意见应乘清军围城未固,速战解围,只要各部选出勇兵,猛力与清军奋战,或许可以成功。洪承畴当即布置兵力,准备突围。本来主帅以哀而动人...
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三次进攻作战。是年二月,故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人屯于和林(今蒙...
明总兵李辅明在给崇祯帝的一份奏疏中,报告了他历险突围的经过: 本职二十二日早,欲入杏城收兵,岂贼奴遍夜铁桶,势难入杏。复行中左(口),岂贼南北皆营,中路断绝,不能入城...
李成梁(1526—1615),明朝辽东大将。朝鲜族。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字汝契。 世授铁岭卫指挥佥事。家贫,年四十仍为诸生,后入京袭职,积功为险山参将。 明隆庆元年(1567),以抗土蛮...
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至六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五次进攻作战。 故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人,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活动于辽东...
明太祖第七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七次进攻作战。 是年正月初三日,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
俺答汗(1507—1582),蒙文史籍作阿勒坦汗,汉文又译安滩、谙达、俺答阿不孩等,尊称索多汗、格根汗。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次子。 驻牧于...
民间传说,洪承畴在城破时乘马逃跑,马失前蹄跌倒,洪承畴被清军捉住。至今在松山南城岗还有“马失前蹄”处。后来,清朝的嘉庆皇帝令人在此立碑,纪念清军的松杏大捷。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