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藏族,集中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4省内各地区。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区。 藏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
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师称“许”或“释比”,是多种信仰中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巫师。进...
按照蔚县的风俗习惯,妇女生小孩后,一个月之内不得出家门,不能轻易下地走动,不准干活,只能坐在或躺在炕上休息,所以妇女生孩子又称作“坐月子”。在过去,由于人们的文化...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
满族妇女怀孕,被全家人认为是一件喜事。为了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有好多禁忌,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盘,不去产房、办丧现场,不许大哭大笑,不扭身或摔倒等。 落草:...
一、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地中间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同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
怀胎正月正,血花染了身; 夫妻二人好,苗苗长了根。 怀胎二月二,好似火烧身; 偷偷把人问,几月把娃生。 怀胎三月三,身上软绵绵; 衣饭懒的贪,干嚼不想咽。 怀胎四月四,想...
吉安鲤鱼灯,又名“五鲤跳龙门”,是吉安县固江镇一种古老的民间灯彩艺术。 有学者对“鲤鱼灯”的历史作了考证,认为其起源可上朔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的“鱼族图腾舞”。据《...
瑶族有很多宗教风俗习惯。“度戒”(或称“过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每个男子通常在八、九到十六、十九、二十二岁时,都要举行一次“度戒”仪式。“红头瑶”称之为“度鳃”...
俊巴渔村是西藏地区唯一一个世代以打渔为生的村落。在这里只要是男士,几乎人人都会跳“郭孜舞”,即牛皮船舞。自2008年,俊巴渔村的牛皮船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
东门岛、延昌、番头一带的渔民,世代耕海牧鱼。舞鱼灯的习俗,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传统性的有益的大众娱乐活动。在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壮族是广西那坡县的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之多,如布壮、布央、布峒、...
普通人家生个小孩子,一年之中也要按时段庆贺四次,姑称“添子四贺”。潍城人家普遍认为,每一个小孩子只有经过上述“四贺”,才算真正被送上了人生旅途! 昔日的老潍县城,秉...
铜梁,古为巴国之域。铜梁龙舞始于隋唐,兴于明清,盛于当代。当地民间称铜梁龙舞为“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曾有人说,中国的龙文化最直观地体现在被世俗化了的龙...
“拴娃娃”是一种古老的生育习俗,是旧时天津最奇特的风俗之一。 它的形成与专以求子、保子为主题的天后崇拜有关。 天后宫的道士们准备了大量的泥娃娃,均是手艺人所塑,一个...
篝火舞又称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娱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引唱者高吭的歌声,大家共起舞。载歌载舞,男女均可参加。 最初,篝火舞只是夜晚人们牵...
在施秉,板凳舞是舞阳河流域苗族(俗称高坡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道具简便,参与性强。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天空突然象着...
历史上鄂伦春民族的生育习俗同其他民族一样受着传统习俗的影响,重男轻女,祁求神灵保佑,多生儿子繁衍后代。其生育活动在盲目的状态下进行,人口再生产完全依靠自然调节。尤...
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
盾牌舞是流传在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据永新县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