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是带有杂技性的舞蹈。双脚踩在钉有踏脚板的一双木棍上表演。《列子·说符》已记载了宋国兰子装“双枝”,“长倍其身”,疾走奔跑,表演剑舞的事。可见中国高跷历史悠久。...
《九部乐》和《十部乐》中的那些礼仪性和制式化的舞蹈,从政治和乐舞的关系来看,确实代表了隋唐王朝的国家水准。但是,就艺术的欣赏价值来考虑,那些礼仪乐舞总是带有某种僵...
在以往的客家研究中,为论证客家人的根系中原,人们十分重视客家人的南迁历史。罗秀林先生提出的五次南迁之说,奠定了客家源流研究的基础,堪称厥功至伟。其中西晋末、唐末五...
周岁礼,新丁酒。婴儿一周岁时,家里为他踏粄、搓丸(糯米汤丸),要办三牲果品敬祖宗、拜神明,宴请亲朋。外婆家是第一客人,仍要办礼物致贺。此时,在小孩周围放置诸如笔、...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断地繁育着自己的种群,于是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古代的先祖们为了活着,不得不面对饥饿、战争、疾病与灾荒对于生命的挑战。尽管...
宋代民间舞蹈继承了唐代以来习俗歌舞的传统。每逢节日,专业的和业余的艺人结成声势浩大的“舞队”,拥上街头,游行表演。有时还要在热闹的地方张灯结彩,搭起“露台”和“乐...
中国的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灯节”,许多民间歌舞在灯节演出,所以也称作“灯”,如龙灯、鱼灯、狮灯、竹马灯、车灯、船灯、采茶灯、花鼓灯等。 “花鼓灯”是安徽...
唐朝宫廷乐舞演出分为两类。一类是“坐部伎”,一类是“立部伎”。 “坐部伎”是在堂上坐奏,在室内厅堂里演出的。规模较小,表演人数少,其中舞蹈演员由三人到12人不等。“立...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都要洗澡。对婴儿来说是出世后的第一个澡,谓之“洗三朝”。这是土家族人生第一个隆重的仪式。外婆即土家族人所称的嘎婆,要用女儿出嫁时女婿送的酒坛装一坛...
老百姓为了感谢“神”所给予的幸福,祈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疫疠[li厉]不作的好日子,就要组织“赛神”。每逢这种日子,在安排隆重的祈祷仪式的同时,往往有歌舞活动。民间的...
土家族地区孕妇分娩时叫“捡生”。如果怀孕妇女到了九个月还未临盆,叫“背月”。对于出现“背月”的孕妇,在土家人眼里则是认为是在其出嫁时没有吃好“离娘饭”,没有吃好“...
由于佛教与道教的广泛传播,南北朝时佛寺与道观已普遍出现。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说,当时洛阳就有佛寺1367所。那时,已经有佛寺设伎乐的习俗。寺院已不仅是宗教场所,而且...
汉代“百戏”的盛行,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舞蹈和杂技、幻术、武术等经常在一起演出,它们互相吸收和融合,以至武术、杂技中的跳、转、翻、滚等技巧和...
旧时,妇女临产前,娘家送来炖熟的汤鸡及其他营养品,称“催生汤”,喻意生产顺利,母子平安。产后三天,要“做三朝”,外婆家送来婴儿贴身穿的“毛身衣”。亲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
宋代队舞的一些节目,本来是继承唐代的传统。但是经过一番新的编排,出现了不同的风貌。例如《柘枝舞》原是唐朝风行的舞蹈,唐朝末年发展成由两个小童表演的《荷花童子舞》,...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中国又走向统一。唐朝则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上了顶峰。 隋唐时代有几部礼仪乐舞代表着国家水准。隋朝的《七部乐》、《九...
移巢 满月之后,产妇就可以走出房间,旧俗有产妇在此时抱婴儿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的做法,称之为移巢。如广东惠州在满月礼过后,婴孩和产妇都可出门走动了,有些走外婆的,会把小...
境内居民的生育观念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崇尚儿女双全、子孙满堂的家庭,对生育极为重视,与盖房、结婚一起,称为人生3大喜事。...
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只有在孩子诞生时以羊酒相贺。如《汉书.高祖纪》载:汉高祖刘邦和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开始出现了...
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河南民间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围绕添丁进口、祈求母子平安、保护婴儿健康成长而形成各种风俗习惯。 在原始社会,人类还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