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祭风神始于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常于六月六日设楮旗于广场,祭祀神秘,仪节常殊,拜舞隆重,热闹非凡,在当地历来引为民俗文化大观,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祭风神仪...
引语: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盘瓠神话传说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和范蔚宗《后汉书·南蛮传》等书...
导语:这是作者萧春雷原刊登于《中国国家地理》的一篇文章。对福建的地方神文化做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其中包括蛇图腾崇拜,瘟神崇拜,妈祖的故事等。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读...
导语: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
图腾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一个民族的图腾就是一个信仰的方式。在中国基本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民族的图腾,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标志。那么关于柯...
引导: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
导语:纳西族祭天活动源远流长,是纳西族社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传统仪式活动,也是东巴文化的重要构成,是纳西民间习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巴...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祭祀: 具现有文字可考,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社会。种类大致分为“祭天地、社、祖、灶”几种...
“五福”这个名词,可以说家喻户晓,那么“五福”指的是什么呢?五福这个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 第一福是“长寿”, 第二福是“富贵”, 第三福是“康宁”, 第四福是“...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摆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
导语:傩(nuo)文化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 中国傩...
伴宿送库的次日必须发引,俗称出殡。即将灵棺从家里抬到坟地去埋葬。 出殡之前,丧家照例要举行辞灵仪式,包括“搛罐”和“扫材”。 搛罐是在家停灵期间的最后一次总祭奠。冷...
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种神物。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倍感亲切…… 世界上虽然并没有龙,然而...
导语:傩戏,也称为傩舞,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民间传统原始祭礼。流行于中国江西南丰、四川、贵州、安徽贵池以及湖北西部山区等地。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引语:河流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远古时代,人类滨河而居,河流的两岸成为先民生存的最佳选择。在古籍中,只要提到一个民族,往往也就提到他们所依靠的河流。高度...
导语: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道教和汉族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汉族...
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凤凰和龙都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标志和象征。 龙是古人对蛇、鱼、鳄、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多元融合而...
导语:拜太岁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信仰。常见的化煞方法,大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是由古代占星术演化而来的产物。当代拜太岁比较有代表性的法师当属居住于上海市金山区朱行镇的...
引语: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
导语: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汉族民俗祭祀活动,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