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材”琴为传世北宋名琴,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此琴为名家刘安世所斫,迭经毛仲翁、周鲁封重修。清末之际,此琴为诗梦斋女弟子白达斋所藏,后辗转归夏莲居。《五知斋...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传世古琴,以唐琴为最珍贵之神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为最。所...
此琴由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俯制作。 据故宫博物院古琴专家郑珉中介绍,该琴腹中左刻一行“松雪道人识”五字。“松雪道人”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俯的号,可见“龙吟虎啸”琴是...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
九霄环佩琴长122厘米木漆螺蜔,红漆面,十三螺钿徽,细蛇腹纹,腹有“九霄环佩”篆书及“夏氏泰符子孙永宝”篆书刻印,再下有“清秋”古篆方印,侧有“乾隆御赏乡泉韵磬”刻款...
“海月清辉”琴,南宋时作,清宫旧藏。曾存热河行宫,后归古物陈列所,1947年该所与故宫合并,入藏故宫博物院。 仲尼式。琴面较平,且有“耸肩而狭”之象。通长117.5、有效弦长...
“至德丙申”隶书刻款琴为伏羲式, 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壳,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七徽以下弦露黑色,遍体蛇腹断纹,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上刻草...
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但其真正的模样,我们早已无幸见到——古琴琴体需用疏松的木头(最合适的是桐木)制作,琴...
宋“鸣凤”琴,南宋,连珠式变体,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此琴通长126 厘米,隐间115厘米,额宽20厘米,肩宽23厘米,尾宽17厘米,厚6.5厘米。原髹栗壳色漆,后用朱漆修补,琴面发大小...
“玉壶冰”琴通长119.1厘米。仲尼式,琴面弧度较平,具有薄而轻的特点。有效弦长109.5厘米。肩自三徽始,宽19.3、尾宽13.3、厚5.0、底厚1.1厘米。琴表髹黑色光漆,鹿角灰胎。金徽。通...
“大圣遗音”琴形制修长,作圆首与内收狭尾,相传为“神农式”,梧桐木斫,髹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补,纯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通长 120 厘米,...
“梅梢月”琴,北宋。其项、腰均两凹加一凸,轮廓柔婉,额侧又有浅凹,琴谱未见有此式。因与“松石间意”形制相仿,唯此为方额而彼为圆头,故从之,亦名之为“宣和式”。原为...
独幽琴”造于晚唐,琴式为“凤嗉式”,通长120.4公分、琴额宽20公分、琴尾宽15公分,因为制作相当标准而被视为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
“大圣遗音”琴产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是李亨皇帝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由于此时的听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因此,所作“大圣遗音”琴依然保持了...
太古遗音”篆书款 琴为仲尼式,桐木胎,黑漆朱髹,虽存世千年,仍品相完好。通体断纹,因历史的蕴积而斑烂陆离,龙鳞,龟坼、流水、蛇蚹、错杂相间,美不胜收,世间罕有与其相...
太古遗音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件藏品,唐初贞观年间斫制,长122cm,额宽22cm,尾宽14cm,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
“松石间意”琴,为北宋晚期的宣和御制琴,近人杨时百《琴学丛书•藏琴录》 中有著录,名为“宣和式”,后为上海琴人樊伯炎所藏。 此琴通长126 厘米,隐间肩宽21.3 厘米、尾宽1...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
“彩凤鸣岐”七弦琴 雷威是谁?雷威是个唐代的“琴神”。这不是说他弹得好,而是造琴高手。所谓“高人”,自有独到之处。传说雷威常在北风呼呼的漫雪天,先把自己灌一通,酒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