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不知道如何把自己文化精神解释清楚,不晓得如何才能让外国人理解自己文化精神;我们正处在一种困惑境地。走出困境,学会跨文化交流、传播能力,是中国人亟待解决的...
我对哲学上瘾,又得以教哲学为业,能够终生沉醉于自己的爱好真是无上幸运。我得留心那些从背后接近我的人,因为我一直有一种预感,不远将来的某一天,某位权威会乘我不备从后...
摘要: 《郑述祖夫子庙碑》是曲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南北朝碑刻之一, 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它刻于北齐废帝乾明元年,是郑述祖拜谒孔庙时, 左右从人纪事所立。此碑上下...
公务员在过去就被叫作君子,是社会的精英人才。要做一个君子,应当有什么样的道德,我想根据我个人的感受和学习,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从对比的角度讲,第二个方面从中...
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
摘要: 孟子人道修养论主要由道德、认知、文学三个方面构成。道德修养论主要讲孟子遵循由内而外、各安其位、忧乐圆融的理路,通过弘仁(居仁、存仁、仁民、仁义)、养性(养心...
春联起源于桃符。依据《燕京时岁记》所载: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为何物?据《后汉书礼仪志》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种左右两旁设立桃...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力量的角逐,不同文化之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碰撞。西方价值观的强势渗入,一度引起了社会各层面对于中华文化失语的担忧。近十几年来,在中央大...
除夕为月穷岁尽之日。此时,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正是中国人过年最大的企盼。除夕指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叫团圆夜团年大年...
谈到春节,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的确有一些感慨。有人认为年味淡了,有人认为年味换了,总之不离变化二字。不过,笔者以为,有这种变化是客观的,在情理之中,一则时代变化...
过年的习俗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舞狮子、挂灯笼、守岁、拜年等等,不一而足。各地风俗...
在一个讲求民以食为天的古老国度,饮食从来就不单纯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诗意生活。也就说,饮食在满足生长之需、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蕴含着中国人的...
摘要: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活动过程,而思维是人类最原初、最基本的活动,其中能够支配人的其他活动的,主要是观念。内在观念通过外在观念和行动两种途径得以转化出来,这也是能够被...
摘要: 由于文学和历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国维在哲学上的努力经常被忽略,但从解释学的角度,王国维所提倡的非功利纯学术的路径,则是他想要使中国现代学术进入主动创...
《周礼》成书年代问题新证以《大戴礼记朝事》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学术公案,它关涉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的估价。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
摘要: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文化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根基牢固了才会有枝繁叶茂。加快乡村文化建设...
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 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中国优...
数百年以来,中国古典文献特别是中国哲学被译成西方语言,一开始就被套上基督教的神学框架,这种基督化的烙印至今随处可见。汉英词典中对于中国哲学词汇有不少译法欠妥,却长...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 人类文明是多元文明。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环境中,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与发展的深层动力。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
三纲真的是糟粕吗 ? 重新审视三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要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化进化论等的误导下,人们普遍将三纲理解为维护等级秩序或所谓无条件服从,视之为儒家思想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