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防疫、控疫、战疫的时刻,最重要的是增强自信、坚定自信。自信是最好的“不药之药",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医学理论的根本精神。此刻,我希望大家能战胜疫情。...
孔子首创私学、杏坛设教,不仅是为了培育道德高尚的“人格君子”,而且期望造就一批济世化民的“士君子”乃至“圣贤”,希望这些为政者能在为政以德的政治实践中发挥道德表率...
乡村儒学是民间儒学、大众儒学、草根儒学、生活儒学的具体形态。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社会,乡村是儒学的原乡,是儒学不断发展与新生的根基。儒学是从...
《孔子家语·五仪》篇有一个记载很有意义,尤其其中孔子所说“灾妖不胜善政”特别值得注意。 该篇记曰: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回顾已经走过的一个世纪,都在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学者在追问: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儒家文明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具有...
【编按】在我看来,文化说到底无非是一个民族对待自身和看待世界的态度。按梁漱溟先生的说法,文化无他,乃一个民族的“生活底样法”,而这种“样法”终究取决于态度。所以文...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必然面临着一个同中国本土文化相遇和融合的问题,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联系,构成了其中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同儒学...
【编按】对于一种文化而言,“传统”和“过去”不是一回事,“传统”是“活”的,“过去”则有可能是“死”的。其实,文化只有作生命观才是本真状态的,才是鲜活的。任何一种...
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兴未艾之际,回首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儒学研究四十年的历程,一则可见儒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就,再则可见儒学停留在学术殿堂,前有辉,后有...
庚子年初,正值新春佳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席卷湖北,迅速向全国以及境外蔓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吹响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新时代再出发的号角,规划了构建...
编者按:本文是《孔子学刊》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的专访,原载于第四辑,现收录于《洙泗儒话》,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新儒家与新儒学 ——宋志明...
【编按】中国哲学往往被称作是神秘的或神秘主义的。其中隐藏着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尺度,即唯有西方哲学才是“好的”、“正常的”。这显然是一个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神话。那么...
儒家文化的层次性主要是指儒家文化在理论结构、传统形态、学派人物、社会价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多元有序、上下有别、相互联结的基本特质。这种层次性既对传统中国社会及其个...
可持性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以来人类针对自身生存的危机而提出的发展新理念与新概念。在探讨如何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的、生态的和自身的生存危机时,不少学者将...
【编按】何中华,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
【前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因而并不容易概括;即使勉强给予概括,也往往难以周延。然而,倘若了解了它的秘密,也就找到了进入它的门径,掌握了打开它的锁钥。...
编者按:本文是《孔子学刊》对葛志毅先生的专访,原载于第五辑,现收录于《洙泗儒话》,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孔子学刊》(以下简称《学刊》): 首先感谢葛先生接受我们的...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梁漱溟先生甚至断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人心与人生》)先秦文献中常见“慎”,而“慎独”一词则源出于和曾子密切相...
林安梧,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 《孔子学刊》(以下简称《学刊》): 林先生认为研究孔子必读的经典有哪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台湾的经典教育状况如何? 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