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可掬,典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三国时,蜀国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倾全国重兵出军祁山,向曹魏进攻。由于蜀将马谡言过...
东周时期,函谷关关令是当地人尹喜。一天早晨,尹喜从家里出来,在门前的一个土台上往东远眺,望见对面河岸上霞光万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这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善观天象...
“景公占梦”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齐景公患了肾病,十几天卧床不起。 一天夜晚,他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最后被打败了。 第二天,晏子上朝,景公对...
59岁的时候,孔子在卫国呆不下去了,辗转来到了徐州,当时那是宋国的地方,这让他险些送了命。 那时孔子并不显苍老,他高大伟岸的身躯(九尺六寸,合2米21)、器宇轩昂的神态、...
“不得要领”比喻没有掌握住事物的要领或关键。 此典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骞(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的时候,在西域有一个大国叫月氏。月氏被...
“白首同归”出自《晋书·潘岳传》:“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岳的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岳才华横溢,但仕途却不够顺达,经常郁郁不得志。他任过河阳县令、尚书度...
图片来自网络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东晋时候,有一...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 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西汉初年,刘邦刚平定了天下,就...
“他”是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经常出没,可在古汉语系统里“他”却不是主角。“他”是个形声字,本作“佗”,本义是负担,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
《倭寇图卷》局部 为什么把日本侵略者称为“鬼子”?这得从“鬼子”中的关键字“鬼”说起(因为“子”是名词后缀,一般不表义)。“鬼”字,甲骨文鬼是一个方头人形跪坐的形状...
“量体裁衣”说明办事必须依客观实际而行。 此典出自《南齐书•张融传》:“时与张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即位后,手诏赐融衣曰:‘见卿衣服粗故,...
“书山”、“学海”这两个词源于汉代。 汉代辞赋家杨雄在其《法言·学行》中有:“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够到达大海,而丘陵静...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
文不加点此典出自《后汉书·祢(mí)衡传》:“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东汉时期的祢衡...
“秦士好古”出自《事林广记》:“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文,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
“钟响磬鸣”这个典故用以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科学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磬:古代打击乐器。钟被敲响后,磬就自鸣了。 此典出自《刘宾客嘉话录》。 洛阳一座...
典出《汉书·终军传》。 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便因才学出众入选为博士,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谒者给事中。当时,朝廷正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向汉武帝上表,毛遂...
出水芙蓉,典出南朝·梁·钟嵘《诗品》: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
典出《史记·伏生传》。 汉文帝时,天下初定,偃武修文,重视学问的风气渐渐形成,有学问的人也吃香起来。 有一次,文帝想找到一个精通《尚书》的人,各地都找遍了,也没找到。...
《履园丛话》,我国古代笔记之作,笔记体肇始六朝,经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发展,到清代达到全盛时期。清代笔记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举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