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教子 清代大学士张英,敬信神佛,乐善好施,为官清正,对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深获康熙的信任。他写的家训《聪训斋语》中屡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
康熙 读书光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不够,要怎么把书本内容记起来,是许多人头痛的问题。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皇帝很早就把孩子叫起来读书:...
古人交友信字当头 先人交拜,对天盟誓,视若同胞手足,出生入死,节义天鉴。今之世人,利字当头,没有信仰,何来信义? 我国古人对信义是非常重视的,被认为是道德修养和人格...
宋濂 学贵有恒,有兴趣是好的开始,但是能否坚持下去才是成功的关键。尽管明知读书很重要,可是忙碌的现代人似乎很难抽空读书。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便经常利用“马上、枕上、厕...
孔子像 如何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者?古代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比比皆是,而身处资讯爆炸的现代,人们一旦过了学生时代,想再重拾书本都觉得很难,读书力大为降低。原因何在? 身...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牧童读书图 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诚信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为人诚信。诚信观的形成离不开教化。探索中国古代诚信教化的有效做法,不无现实借鉴价值。 学前诚信教化 从婴幼儿抓起,是中国古代诚信教化的第一个环节...
《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 上个世纪初年,梁启超在主持《新民丛报》笔政时创造了下笔气势如虹,读之使人酣畅淋漓的报章体散文,起到了示范天下、从风响应的启蒙奇效,一时士林仿...
谦谦君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君子个人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是君子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严于律己是一种力行道义、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质;...
读书(资料图) 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得有“见”,亦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
徐庶是三国颖州(今河南许昌)人,字元直。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正值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兵不过千,城仅新野一座,将只...
岳母刺字 重德向善是传统家训格言中的纲目,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成为家风、家训的核心,用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要他们重德修身,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
中国传统女子内秀温莞,贞顺淑雅。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虽然古代女子不能像男孩子一样前往私塾读书,但许多人家的女孩还是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的,...
孟母断织图(图片源于网络) 重视家庭教育,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翻检史册,故事无数,其中,尤以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迹最为生动深刻、流传久远。细品众多“贤母”的教子故事...
张之洞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
孟母教子图 古人有没有“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观点? 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译文:上等智慧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等愚昧...
吴友如 1878年作《慈母教子图》 立轴 中国人自古就特别注重庭训、家教。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被不厌...
苏洵像 香港文汇报报道,在唐宋八大家里,苏家独占三席,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奇观。李白、杜甫、陶渊明才华出众,可是他们的后代都很平庸,中国古代文坛如果按家庭为单位比赛,冠...
文人的背书功夫大小,与他的学问成就成正比,这个结论大体上是不会错的。 早年,章太炎在台湾做记者。一次与同学李书聊天,他自信地说:“在我所读的书中,95%的内容都可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