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村里来了一个城里姑娘,村里人都像看星星一样惊奇地张望。人家穿得那么好看,即使跟我们的的确良一样,可人家的比我们的干净、平整。人家的裤子上没有补丁,人家的脸蛋像凝固了的油脂,人家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明亮……而我们……母亲总是对我们说,娃娃们,好好念书,争取能在城里生活,只要不种庄稼就行。那是我们上学的根本动力。路遥的《人生》只是写了我们那个时代乡村青年的一点点苦难而已,就已经感动了几代人。刘巧珍是多么好的一个姑娘啊,美丽、善良、勤劳、牺牲自我,她是大地的女儿。而城市的女儿黄亚萍则任性、专横、自私,用权利和金钱诱惑大地的儿子高加林。高加林对城市虚荣的爱慕代表了那个时代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一种拜物教心理,但他最终被这种虚荣的浮华打得遍体鳞伤。只有大地,还在默默地不计前嫌地等待着他,在接纳他。大地的这样一种精神和情怀在现代性面前被污名化了。 鲁迅的《故乡》也许是最早写乡土的作品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今天来看,也许我们得重新去阅读和反思那些现代性的名篇。鲁迅的《故乡》也许是最早写乡土的作品之一了。这个从乡里走出去的城里人,再回到故乡,看见儿时的伙伴润土时,两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装满现代性的城里人和木讷守旧的乡下人就这样产生了。鲁迅在《祝福》、《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那些乡下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病入膏肓的人,几乎没有能立起来的形象。国民性就这样在现代性面前显露出其丑陋的面孔。乡村在他的笔下,是彻底的病态存在,需要彻底的革命。而这革命的药,就是读外国书,革掉祖宗文化的命,拿来西方的文化进行建设。今天研究乡土文学的人,都把最早的乡土写作者追溯到鲁迅。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写乡土的人,都是离开了乡土到城市里的人。他们是怀着现代性以同情乡村(鲁迅等)、改造乡村(从土改运动时期的写作一直到改革开放时代,赵树理、周立波、路遥、张炜等)、悼念乡村(贾平凹等)的目的来书写的。乡村成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最大的心病。有人说,这叫乡愁,其实,这是乡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