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鲁迅稍晚一些,另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城里人对乡村的认识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就是毛泽东。当这个湖南乡村走出来的青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边做管理工作一边读圣贤书时,突然看见从窗户里射进来一道明亮的光辉,那就是从欧洲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像亚伯拉罕在艰难之际突然看到上帝之光一样,这个青年也脑洞大开,找到了他认定的真理。他与别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在于,当他们模仿欧洲人大谈阶级矛盾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时,他却敏锐地发现,中国与欧洲不一样,因为中国在城市化建设方面与欧洲不一样,欧洲人生活在岛上,城市化是他们的基本形态,所以资本主义发达,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在土地上劳动,农民才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所以他毅然回到湖南等地搞乡村调查,发现土地才是中国的命根子,于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然后又渐次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农民的力量被彻底解放出来了。这是他能够最终打败蒋介石的主要原因。 重燃对乡村的热望(资料图 图源网络) 鲁迅对乡村是失望的,毛泽东对乡村却是寄予了热望的。在对土地的认识上,这个走进城里的乡下人,与鲁迅等接受过洋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是他的深刻之处。他接受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只是把马克思主义拿了过来,却以中国的实际为根本。他赞扬“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对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采取了抵抗的态度。所以,他后来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也就可想而知了。但他并不认为读书就一定要读外国的书,万事以欧美中心主义为标准,他仍然以中国的历史为准。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没有这个优势,他就不可能成功,因为广大的农民不认可他,广阔的山川河流不认可他,辽阔的大地就不接纳他。他与鲁迅的分歧也决定了他既要进行革命,同时也要走中国之路,这是因为他的脚牢牢地踩在中国的大地上。 当然,他与鲁迅等那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点在于,因为浸染在全球现代性的氛围里,对现代性也产生了强烈共鸣,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彻底的成见,他们视此为救国与革命的大碍,所以毫不动摇地摧毁大地上一切旧的东西。1968年,我一睁眼看到的那个世界就是他们共同创造的世界。大地上一望无垠,空空如也。佛陀在佛经中曾经说过,佛法会在一千五百年后因为正法不在、邪教丛生而慢慢坏死,最后是一切寺院都不存在,佛经沉入大海,但又在无数劫后重生。也许中国的乡土文化也面临共同的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