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启发引导法 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教学法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识事物的认识规律,做到适时施教。孔子认为:“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蘸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能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他还认为,教师要做不失言的知者,而不能成为躁者、隐者和瞽者,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得到食物一样,对待学习如饥如渴。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也十分推崇启发式教育法。他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宝贵的见解。启发式教学法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的。采用启发式教法也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因为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总是他过去学习活动的结果。因而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学生总是运用已有的结构去同化传入的信息。有些信息能同化,有些则不能。于是在能够同化与企图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就有了矛盾和不一致,产生了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不断激发学生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向前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方面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已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发扬广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