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光照文坛 千古不朽——读苏轼《前赤壁赋》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赤壁赋图(资料图)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有议论文,主要是政论和史论。《教战守策》就是苏轼早期的一篇政论文。还有记叙文如《石钟山记》,在很大程度上有应用文的性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还有一类是抒情文,代表作是两篇《赤壁赋》。这是真正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性散文,具有很大的文学魅力,足以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苏轼的诗、词都负有盛名,但是用力最多的还是散文创作。他那些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散文,在欧阳修之后,为宋代散文开辟了新的天地,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最高的成就,使苏轼列名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从青年时代起,就奋力作有为之事,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实行新法,苏轼和他政见不和,被迫离开京城,外放任职。宋神宗熙宁4年(1071)六月,他担任了常州通判,以后八年里依次担任了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知州在宋代相当于汉代的太守。这一时期虽然外放,但在政治上还没有遭受什么重大的打击,他们心境还是清静的,处事的态度也是比较积极的。
    至到宋神宗元丰2年(1079)七月,朝廷里几个御史抓住了苏轼所写的诗歌里有讽刺新法的语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无所不为,于是皇帝下令将苏轼拘捕入狱,严加审问,一时间亲友竟疏,家人愤哭。苏轼甚至做了死的准备。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又经许多大臣和其弟苏辙的多方营救,才免于死罪,结案出狱。在这一年十二月,以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现湖北黄岗市)。这次文字狱之祸,是苏轼生活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同时也是他进入政治上失意的时期。锐气渐逝,苦闷难遣,只得更多的从佛老思想里寻求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他在黄州谪居了四年多,名为团练副使,实际形同囚犯,生活艰难,行动受到监视。后来他在一首诗里自述这段生活,“我在黄州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雨。故人不问痛愤信,疾病饥饿已死矣。”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有一次苏轼与客人在江上游,夜归住所,看到江面际天风露浩然,触动了他的心绪,写了一首歌词【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到处传说苏轼写了这首词之后,将衣冠丢在江边,乘了小船长啸而去。黄州知州徐君猷听说这件事又惊又怕,以为让一个朝廷罪人逃走,惹了大祸,急忙到江边去寻找,才发现苏轼躺在江边鼻鼾声如雷,正呼呼大睡。这件事虽出于传闻未必可靠,但仍可看出苏轼的处境。在他离开黄州的时候,回忆起这段经历还心有余悸。他说自己惊魂未定,梦游之中,只影自怜,命系江湖之上。意思是每天担惊受怕,做梦也好像在监狱之中,孤单无人同情,一条微命只能寄托于江湖之上。这一时期,苏轼用来自我排遣的主要手段是以自然山水为媒,寻求心灵的片刻安宁和快乐。
    元丰5年(1082)七月十六、十月十五苏轼两次泛游黄州赤壁,感而有作,写下了两篇《赤壁赋》,集中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区别第二篇《赤壁赋》,后人一般称前一篇为《前赤壁赋》。文章里的赤壁是黄州的赤鼻矶,是当地人因音近误传的,并不是三国时赤壁大战的旧址。那个赤壁在现在湖北嘉鱼县内(埔圻县一说)。苏轼是否知道这一点呢?他在与范子风书中说:黄州稍西陡露江中,实似如舟,传名曹公败所,所为赤壁者,或曰“非也”。在著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里,他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明明说“传说”、“人道是”,看来并非误指。无论是与非,作者都是有意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怀抱、感慨。
    这是一篇文赋。
    这篇赋虽写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却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记。以作者游赤壁时的感情变化(乐—悲—乐)为线索,先写乐,后写悲,再写乐,借人生须臾、业绩易逝的吊古而抒发自己不重得失、宽和处世的襟怀。通篇基调雄浑豁达、苍凉沉郁,但也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