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光照文坛 千古不朽——读苏轼《前赤壁赋》(6)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二、作为一篇散文赋,在形式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散文赋”,顾名思义,是散文化的赋。它属于赋的变体。它是在汉代大赋(偏重于形式)、魏晋时期抒情小赋(比较重视内容)、六朝的骈赋(讲究对仗工整)和唐代律赋(对仗韵律,更加严格)之后,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唐代杜牧有《阿房宫赋》,到宋初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这类散文赋,既保留了赋的形式,又吸收了散文的气势和笔法,故称文赋。
    1、《前赤壁赋》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它创造性地运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本文在主、客之间,展开了关于人生意义的辩论,最终主说服了客,主客认识达到了一致。这是体现主客问答的一个方面。但这种理解还只是表面的。苏轼运用主客问答形式,实在有创新。本文中的“客”,不应把他实指为某某人。主、客双方不过是为展开议论的需要,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形象,即作者内心两个对立方面。所以主、客所说的话,其实都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主、客辩论,即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过程,是他自己思想冲突、挣扎、争脱的过程。
    最后主说服了客,就是抑客扬主。这当然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前面曾讲过的有人指实吹洞箫的客,是姓李的秀才,还是姓杨的道士,就大可不必了。
    2、除结构外,本文语言也很能体现散文赋的特点,即有骈,有散,骈散结合。
    “骈”,排偶;“散”,散文句式。作者不讲求形式格律整齐,而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全文虽保留了赋体句式整齐、对偶这样一种传统,运用了整齐的四、六句,还有不少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同时又穿插了散句单行的句式,使散、骈交错出现,既能韵味悠长,富于节奏,又灵活自如,变化莫测,最终体现了散文的神韵。
    3、作为一篇赋,还根据形式上的要求,做到了押韵,但不死板,它是随着文章感情的抑、扬、起、伏,而句子骈散错落,有时句句押韵,有时隔句押韵,有时三四句押韵,而且换韵很快,方式灵活。
    如第1段,开头是序,是散文。从“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开始,下面“间”、“天”、“然”、“仙”押韵;第2段从“其声呜然”开始,“慕”、“诉”、“缕”、“妇”押韵;第3段从“西望夏口”开始,“昌”、“苍”、“郎”押韵。接着马上换韵,“东”、“空”、“雄”押韵,接着换“鹿”、“属”、“粟”押韵,又换“穷”、“终”、“风”。第三段又多次换韵,“往”、“长”押韵,后换“瞬”、“尽”押韵,又换“主”、“取”押韵,再换“月”、“色”、“竭”、“适”押韵,再换“酌”、“藉”、“白”押韵,由于押韵造成文章具有一种声如珍玉,美如贯珠的韵味。注意有的韵脚并不全在句末,如句末尾是虚字的,往往在句前一字押韵,如“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末尾有两虚字“者乎”,所以这句的韵脚在“郎”上。“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这样处理尽管文章押韵,但句子仍是散文句式,读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和谐舒缓之妙,对文章的情感、语言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本文在结构上、语言上、音韵上,都体现了散文赋的形式特点。这是一篇以文为赋的优秀作品。该文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是诗与文的统一。
    把上述两点综合起来,我们会体会到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前赤壁赋》的理趣之美和自然之妙,是他的巨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像苏轼自己所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我们说《前赤壁赋》代表了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这并不是过分的赞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