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心学传人中不世出的人物有哪些?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王阳明心学 般若舟 参加讨论

    文/般若舟
    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万斯同《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和《阳明书牍》,以及钱德洪《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弟子有姓氏可考者共三百余人。以人数言,虽不及朱熹四百余弟子之众,然阳明学派“鼓动海内”(顾炎武语),声势浩大,则远胜于朱子学派。但是,伴随着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的兴盛,其内部潜滋暗长的几股背驰的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万历初年,阳明学派分化的阵势逐渐明朗。其后学各执一说,纷争迭起,揭开了有明学术思想“一本而万殊”(黄宗羲语)的精彩篇章。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曾以师承的地域为界限,将阳明学派粗略地分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粤闽王学、泰州王学等七派。由于王阳明的学说渊博精奥,其去世又早,生前又没有机会进一步加以阐明,所以他的弟子们各执一端,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因此,若从学术思想的不同特征来考察,上述七派不出“现成”和“工夫”两大系。但在这两大系中仍可分为;以王畿为代表的主张本体虚无说的“良知现成”派,以王艮的泰州学派为代表的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的“良知日用”派,以聂豹、罗洪先为代表的主张“虚静为修养工夫”的“良知归寂”派,以邹守益为代表的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的“良知主敬”派,以钱德洪、欧阳德为代表的主张“事上磨练”的“良知修正”派五个流派。
    
    王畿画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中,以王畿、钱德洪、邹守益、王艮为代表的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与王学有着密切联系的泰州学派最为著名。浙中王学是指与王阳明同郡(宁波和绍兴)的王学传人。代表人物是王阳明的两个著名大弟子王畿和钱德洪。王、钱二人都曾放弃过科举考试,专心就学王阳明,并成为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诠释者,被当时称为“教授师”。王阳明在世时他们对师说已有分歧。在王阳明去世后,他们之间的互相批评责难更加激烈。因此,浙中王学又分化成“良知现成”和“事上磨练”两派。“良知现成”派由王畿开其端,后来的周汝澄、管志道、陶望龄等人都是这派的主要人物。他们论学宗旨是心、意、知、物的“无善无恶”。批评钱德洪以王阳明“四句教言”(又称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定本的说法,提出自己的“四无之说”,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俱是无善无恶。”(《王龙溪全集》卷一)他说:“良知当下现成,不加工夫修证而后得。致良知原为未悟者设,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以笃信谨守,一切矜名饰行之事皆是犯手做作。”(《明儒学案》卷十二《浙中王门学案二·郎中王龙溪先生畿》)为了证明王畿的“四无说”,万历年间被称为“今龙溪”的周汝澄,在南京作《九解》,引经据典,反驳许孚远的《九谤》,证明“四无说”的合理性。他们还汲取了佛学思想,认为“儒即禅,禅即儒”,所以当时就有“三教合之说,自龙溪大决蕃篱”的批评。
    与王畿的“良知现成”派相反,钱德洪主张“四有”,力辟王畿论学的空疏,恢宏师说,论学宗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的“事上磨练”。这一派除有钱德洪、张元忭外,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江右王学的欧阳德、陈九川等人为代表。钱德洪在《复王龙溪》的信中提出:“吾赏于学未免落空,初若未以为然,细自磨勘,始知自惧。日业信纸本体处说得十分清脱,疏略处甚多,此便是学问在空处。”张元忭也说“学问以必有事为主”,“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张阳和文选》卷一)。所以钱德洪主张在日常行事上,著实格物,使竭意诚心正,不停留在心的本体认上。他说:“格物之学,实良知见在功夫。先儒所谓过去未来,徒放心耳。见在功夫,时行时止,时默时语,念念精明,毫厘不放,此即行著习察实功格物之功也。于此体当切实。着衣吃饭,即是尽心至命之功。”欧阳德认为,“格物二字,先师以谓致知之实。盖性无体,以知为体;知无本,事物乃其实地。离事物则无知可致,亦无所用其致之之功”。钱德洪等人的道德实践是主张在事上“实心磨练”、“行著习察”,以达到在“人情事变”或“见在功夫”上泯灭“气拘物蔽”的目的。钱德洪等人的这些理论,只是对王阳明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们的所谓“事”,也未能超出王阳明所说的道德实践范围内。他们与王学的关系,正如黄宗羲所说的“把缆放船,虽无大得,亦无大失”。
    江右王学是指明代江西地区的王学传人。代表人物邹守益,字谦之,号或廓,江西安福人,学者称东廓先生。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黄宗羲认为“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正传”,指的就是邹守益。其他主要人物还有委木、刘邦采、王时槐等。江右王学与钱德洪等人一样,讲学以宏扬师说、传授王学为指归。邹守益为学“生平自精神心术之微以达于人伦事物之著,皆不离良知一脉运用”。他认为宋代理学家周郭颐的“主静”,程颐、程颢的“寡欲”,以及思孟的“戒惧”,“皆致良知的名也”。他提出:“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戒慎恐惧,常精常明,则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故道乘之国,直以敬事为纲领。”(《邹东廓先生文集》卷七《答徐子融》)他希望通过“主敬克己”的功夫,达到良知本体的主宰作用。他批评主静派一味强调“未发之时”的“寂然之本”,因而偏于内;批评日用派的“已发之后”的“百姓日用”,因而偏于外;只有他自己的“主敬”才能克服“偏内偏外”之失。王时槐也表示“敬内无所不该,敬外更无余事”(《明史·儒林二》)。浙中王学的季木干脆表示“自信东廓其说”。后来的顾宪成、刘宗周、黄宗羲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主敬”派理论的影响。邹守益无论在任官或家居期间,从不间断讲学,足迹遍于江南各地。讲学对象不限于士子,“田夫市侩”也“趋而听之,惟恐或后”,听讲的人数有时以千计。可见江右王学在传播师说、扩大王学的影响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王艮塑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王学所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说,在当时思想学术领域和社会上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此外,如以聂豹、罗洪先等江右弟子为主要代表的“良知归寂派”。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因直言谏净,与严嵩不睦,后以老疾致仕。他一生未尝在王阳明门下受教,而是以书信往来问道。王阳明去世后,他设位,北面再拜,自称门生。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永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进士,授翰林编修。后革职为民,终身不仕。他也没有在王阳明门下直接受教。“良知归寂派”继承了王阳明早期的思想,主张通过“主静立极”,才能达到“归寂以通感”。但由于他们的学说过分强调“寂然不动”、“隐而未发”,当时不仅信从者寥寥,而且还受到其他王门各派的诘难。
    刘蕺山在评价阳明后学良知流弊时说:“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亦用知者之过也。”心斋与龙溪正是其主要批评的对象,“现成良知”所失在“参之以情识”,“见在良知”则代表着“荡之以玄虚”一路。论资质二人都是阳明后学中不世出的人物,将儒家心性之学推向极致的同时却也将其带进深渊,他们深刻地为后人提出了一个如何自用其才与自御其才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