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叶坦 参加讨论

    石田梅岩本人并不回避三教关系,例如《语录》中收集了他谈神、儒、佛三者何为首要的问题。说是以礼共尊神、儒、佛,其顺序首先是拜天照皇太神宫八百万神、及天子、将军;其次是拜文宣王孔子及曾子、子思、孟子、宋儒等等;第三是拜释迦如来开山方等。此“顺序“并不能证明神道是梅岩思想的中心或主体,只因他是日本人,在行动上按日本的习俗第一要拜皇太神宫。《事迹》记载他日常生活中的确是依循神、儒、佛的顺序礼拜的,神道的“正直”、儒教的“诚”和佛教的“慈悲心”全被他认为是相通的。但是,“三教”在他思想中并非无主次,其经历可作为考察其思想的重要参照,却不能仅仅据此来断定梅岩之学的思想性质。其思想体现了神、儒、佛一致的特征,但儒学的成份居于重要地位。 
    美国学者R.N.Bellah提出石田梅岩是“心学的创始者,恐怕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其师小栗了云“具有宋代的自然哲学(性理)的学识,还精通佛教和道教。”至于梅岩的学术渊源,“儒教给他的思想最大的影响。心与自然(性)的概念是其体系的基础。这是从孟子那里直接取来的,而有关这些的说明,则大部分得之于宋代朱子学。他经过在黑柳家时的学习时期,修得了古典和宋代的注释书;最后在其老师小栗了云的影响下,接触了老子、庄子和禅宗佛学的教理。见悟与冥想给予他思维以影响,而受佛教与道教影响的宋代儒家,也赋予这些相关问题以概念,或许都将他向相同方向推进了。“(《日本近代化与宗教伦理》 
    日译本,第199、202、211页)。对心学研究颇具权威的柴田实,写《<都鄙问答>的成立》,对石田梅岩的思想渊源进行了深入考证,同样指出其主要倾向是儒学。该文论证梅岩的代表作《都鄙问答》所引用书目得知,《论语》引用了133次、《孟子》引用达116次之多,陆王心学的著作完全没有引用(参见柴田实:《梅岩及其门流》第3—23页)。但梅岩也不是纯粹的朱子学家,因为老庄及佛典都是其学问的基础。《都鄙问答》卷之二有:“所谓学问之至极,尽心知性而已。知性则知天,若知天,天即孔孟之心也。若知孔孟之心,则宋儒之心亦一也。一,故注亦自合。知心之时,则天理备于其中,无非不违其命而行也。” 
    从梅岩本人的言论中,的确可以看出其学与儒学的直接关联。《孟子?滕文公下》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者。“他则强调:“尧舜之道,孝悌而已。鱼跃水里,鸟翔空中。《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道者,察上下也,何疑哉!人当仔细者,孝悌忠信而已,二十年来之疑得解,此非文字所为,乃修行所致也。“又说:“学问之道,首要谨敬自身,以义尊崇君主,以仁爱事父母,以信义交朋友,广爱人而悯恤贫穷之人。有功不自夸,衣类诸物,守俭约而戒华丽。不荒疏家业,财宝知量入为出,守法治家,学问之道大抵如此。“(《都鄙问答》卷之一)《事迹》中也可以明显看到梅岩与儒学的关系: 
    “先生曰:‘吾天生好究道理,自幼时为友所嫌,亦调皮作恶。十四五岁时顿悟,以是为悲;及三十岁时,大抵明理,犹显于言端;四十岁时,觉如梅之烤焦仍少有酸;至五十岁时,大抵不为恶事。“到六十岁,则曰“我今为乐矣”。这样的表述乃至表述的方式,使我们立即想起《论语?为政》的名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梅岩在《都鄙问答》的开端阐发《孟子?告子上》的“求其放心”之说,“孟子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知此心而后,见圣人之行而取法也。尽君之道者尧也,尽孝之道者舜也,尽臣之道者周公也,尽学问之道者大圣孔子也。此皆孟子之所谓,性者,与上下天地同流;圣人者,至人伦也。如是见君子大德之行踪,以此为法,以五伦之道为教,使知天所命之职分而力行之时,乃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石田梅岩的言论著述,确可称为“言必称孔孟“,必以“圣人之道”为教。 
    二、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及其伦理倾向 
    石田梅岩提倡勤勉敬业、恪尽职守与献身精神,主张节欲与赢利统一,将商人的思想学术化、伦理化,并上升到宗教观念的高度,来阐释士农工商各行业的社会平等与商人获取利润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市民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经济思想研究者指出其“倡导正直俭约为中心的经济合理主义。”(岛崎隆夫编:《近世日本经济思想文选》,第90页)研究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必须重点考察其《都鄙问答》、《齐家论》等原典,从中认识“商人之道”、“正直”、“俭约”、“职分”、“义利”等等的具体含义,而不是将这些概念“抽”出来研究,才能较为准确地探讨其经济思想与伦理倾向。《都鄙问答》卷之一《问商人之道之段》,较为集中地阐述了梅岩关于“商人之道”的论点,其中说: 
    “若言商人其始,自古以其有余易其不足,以互通有无为本也。商人精于计算,若致今日之渡世者,一钱不可谓之轻。以此为重而致富,乃商人之道也。财富之主乃天下之众人也。主之心亦与吾心同,故以吾犹惜一钱之心推之,若专念卖物,毫不疏忽而买卖,则买主之心亦由初惜金钱,转而代之以物品之能,其惜金之心应自行止息。惜金之心止,则化作为善而已。且通用天下之财宝,若万民之心得安,则与天地四时流行、万物长育相合。如此而虽至积富如山,不可谓之为欲心也。……如此,则达天下至公之俭约,合乎天命而得福。得福以安万民之心,则天下百姓常同祈太平也。且当守御法敬谨自身,虽为商人,徜不知圣人之道,虽同是赚钱,却赚得不义之财,当至断子绝孙也。如诚爱子孙,当学道而致荣。“ 
    梅岩所述“商人之道”关键是一个“道”字,此即“圣人之道”,要赢利也要守道,这就将商人获取商业利润的合理性与遵循“圣人之道”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道”的要求,在儒家学说中是十分重要、屡屡被强调的,如《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行之,不处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孟子?滕文公下》“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那么,“道”与“利”到底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来看石田梅岩一段问答: 
    “曰:‘商人多贪欲,每每为贪欲之事。夫对之施以无欲之教,犹如令猫守鱼。劝彼进学,亦属无用。欲施之以无用之教,汝非持歪理而可疑者乎?‘ 
    答:‘不知商人之道者,专意于贪欲而至家亡;若知商人之道,则离欲心勉以仁心合道为荣,以之成学问之德也。‘ 
    曰:‘若如此,教其卖物不取利,仅以本钱出售乎?习者外则以不取利为学,内则实教其取利,此乃反教其为诈者也。……商人无利欲,终所未闻也。‘ 
    答:‘非诈也。请详听非诈之由。有仕君者,不受俸禄而为仕者乎?’ 
    曰:‘断无此事!孔孟尚言不受禄为非礼,是乃因受道而受,此者,不可谓之欲心。’ 
    答:‘卖货得利,商人之道也。未闻以本金出售而称之为道者。……商人之取卖货之利,与士之食禄相同。商无利得,如士之无禄。……商人当思正直,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此味无学问之力而不可知也。然商人却常嫌学问无用,当如之何?……凡鬻货曰商,如此则当知卖货之中有禄。故而,商人将左之物过手于右,亦为直取其利,非曲取也。……商人由直取利而立,直取利者,商人之正直也。不取利,非商人之道也。‘……“ 
    以上出自《都鄙问答》卷之二,这段重要材料不仅阐释了梅岩关于其学问与儒学的联系,且记述其有关商人之道及学问的论点,针对“商人每每做欺诈得利之事,那么决难成就学问”的质疑,提出应当教导商人求学,以正直取利,此即“道”。正如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梅岩既肯定“不取利非商人之道”,将商人取利与武士得俸禄置于同样天经地义的地位;同时又要求按照“正直”的伦理标准取利,不该取不义之财或采用“曲取”的方式。他还举孔门子贡经商并非无道之例,以证实自己的观点合于圣人之道。“正直”是他的重要概念,是其经济伦理的核心。“以义取利”就是他所谓的“商人之正直“。要实现这样的“正直”,不仅在取利方式上,而且在利润率上,都要“合理”。这个“理”不仅具有伦理性质,而且还有市场规律的内涵。来看以下问答── 
    “曰:‘本金若干其利几多,当天下定一,为何伪称亏本以高价出售?’答:‘卖货必依时价行情,以百钱所进之货物,若只得九十钱必不出卖,是乃亏本也。 
    因之百钱之货物,有时亦以百二三十之价出售。行情上涨生意兴隆,行情下跌则买卖萧条,此乃天之所为,非商人之私也。天下定物之外时有失常,失常,常也。……本金如是取利多少乃难知之事,此非伪也。……士农工商者,助成天下之治也。四民有缺,则无以为助。治理四民,乃君之职也;佐助君主,则四民之职分。士者,乃原本有位之臣也;农人,乃草莽之臣也;工商,乃市井之臣也。为臣者侍佐君主,乃为臣之道;商人买卖者,乃佐助天下也。工匠得工钱,乃工之禄也;农人耕作收获,亦同士之俸禄。天下万民若无产业,以何而立? 商人卖货之取利,亦是世间公认之禄也。夫何独以买卖之利为欲心而云无道,厌恶商人而与之断绝哉!何以贱商人之生计而嫌之耶?……买卖得利是为定规,若得定利而尽其职分,则自成天下之用。商人不受利,则其家业难以精勉。吾之禄乃买卖之利,故有买者入乃得受之。……吾所教,乃教商人有商人之道,非全教士农工之事也。‘……曰:‘如是,则商人如何得心致善?’答:‘……为武士者,侍其君而不肯用命,难称其为士;商人若亦知此,吾道明矣。若对养吾身之买主以诚相待不怠慢,十之八九得合买主之心。合买主之心,再精勤于其业,何必担心渡世艰难?且首要恪守俭约,……想得不义之钱,不知子孙将绝。当今之世何事亦当照光洁之镜,以士为法。……为世人之镜者,士也。……商人取二重之利与暗钱,知对先祖不孝不忠,心想士亦为劣,言商人之道何如?有以士农工之道为替。孟子亦云:道,一也。士农工商共为天之一物。天,岂有二道哉!“(《都鄙问答》卷之二)。 
    商利不是“规定”的,而要依时价行情。时价行情“乃天之所为,非商人之私”,即有市场规律。《孟子?滕文公上》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与彼“失常,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对市场调节物价的功能有所认识。梅岩强调不应“取二重之利”,他列举卖织物、售粮食、雇染匠、营贷款的人们,违背商人之道而取二重之利的行为,认为这就是“非”,就是“不义”,必须杜绝,否则要断子绝孙。他认为“不义之禄“和“非道之欲”都是应当“去”的;分析“商人多不闻道,故有此类事”,是“不知天罚者“,要教之以“五常五伦之道”,可见其经济思想的伦理倾向即脱胎于儒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