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道情”:这竟然是一种道教说唱艺术的名称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新疆道教中心 新疆道教中心 参加讨论

    文/ 新疆道教中心
    道情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
    道情,是唐宋以来念经、演唱、诵咏以道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说唱艺术。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认为:道士化缘所唱为“道情”。道情由道教走向民间,其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道情由道教走向民间(资料图)
    唐代,多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借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所以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这种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
    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唱论》“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关于道曲、道调出现的时代,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说: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当时的道曲、道调,属于国家礼乐中的雅乐。《唐会要》卷三三《雅乐下》“诸乐”载: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九仙步虚,飞仙,景云,钦明引,玉京宝轮光,曜目光,紫云腾,山刚改为神仙,急火凤改为舞鹤盐。…… 上云曲,自然真仙曲,明明曲,难思曲,平珠曲,无为曲,有道曲,道调曲。
    民间技艺融入道情表现
    关于当时唱道情的情景,《太和正音谱》谓:“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紘,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太平广记》卷二十二引南唐沈汾《续仙传》,记道教神仙蓝采和,以乞讨为生:“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馀。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诙谐。……行则振靴唱:‘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上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歌词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但以钱与之,以长绳穿,拖地行。”这或是最早的“道情”。
    
    歌词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资料图)
    宋代,宋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大力宣扬道教之说,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道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同时宋代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瓦肆伎艺的说唱深受欢迎。
    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北宋靖康(1126—1127年)初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因唱道情有打渔鼓的显著特征,因此又以渔鼓代称道情,这样做促进了道情唱调音乐形式的建立和风格的形成。
    
    唱道情有打渔鼓的显著特征(资料图)
    唱道情所用渔鼓,是三尺馀长的竹筒,以薄膜蒙其一端,简子则为两根长竹片,屈其上端。唱的时候,左手抱渔鼓,击简子,右手拍渔鼓。简子用以节音(打拍子),渔鼓则唱完一句,或一段,才拍一遍。这同用以节乐的“竹竿子”,无论作用还是形制,都十分相似。道情后来不仅演变成一种曲艺形式,而且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形成了成熟的戏曲剧种。同时唱“道情”的情景最早的描述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
    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一日,车驾过宫,太上命提举传旨:“盛夏诸官家免拜。”(冷泉)堂前假山、修竹、古松、不见日色,并无暑气。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伦所撰《鼓子词》。”
    
    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皮影(资料图)
    元代,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为统一中国,他们对宣扬汉族统治之戏曲予以禁止,但对神仙教化戏却很少干涉,故元杂剧作家写神仙度化之戏,在元曲中为数众多。已在民间广为流行的道情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坐班清唱发展成为广场演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皮影,成为有人物、情节的对唱表演,作为戏曲剧种已见雏形。元杂剧将“渔鼓”写成“愚鼓”,取鼓声可以警醒愚顽之意。元杂剧《竹叶舟》第四折,写道十列御寇执渔鼓、简板上台,声称要到长安市上,唱些道情曲儿警醒世人。
    文学作品推动道情发展
    明代市井小说渐趋盛行,在一些道教题材的小说中,对唱道情有着详细的描写。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十回:唱道情韩湘动众》,其中刻画八仙之一韩湘子唱道情,将道士的唱道情描画得最细致入微。元代道士在民间唱道情的宣教活动,常常是沿街坊闹市处即兴说唱,以吸引过往行人驻足听唱。
    清代一些文人学士纷纷循旧调创新曲,使道情的题材更加丰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晚年作《愚鼓词》十九首,郑板桥撰写《道情十首》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罩罗袍”等为主要唱段,又吸收、采用了秦腔与其他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逐步形成为成熟的道情戏。
    
    又吸收采用了秦腔与其他梆子戏的成分(资料图)
    说唱体制、方式及乐器
    1.说唱道情艺人,分为“内档”与“外档”两种。“外档”艺人主要在街头演唱。他们云游四方,唱的多是小段,而且还要随机应变,现场发挥。 “内档”艺人则以坐唱为主,定在一个固定场所演出,说唱中长篇书目等。在有河道的地方,部分道情艺人,转到船上卖艺,有的单方,有的三五成群,结伴演唱,称为“打长班”。这样,“道情”演出形式,除了外档、内档以外,又多了个乱档。
    2.“道情”往往由引子和正文组成。引子又称为“发科”,多是由四句诗构成,内容为道家看破红尘、遐蹈物表的情愫剖白,亦能起到稳定观众的作用,有些和正文的内容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正文的演唱过程中,表现为“说一回,唱一回”,说是散白,唱是韵体,且多用一些词调和曲调,呈现出各种文体互渗共构的文化现象。当然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道情”的体制还是比较灵活、富于变化的。
    
    实际的演出过程中是比较灵活的(资料图)
    3.“道情”是演唱的,需要乐调和器乐伴奏,一般在开头就要弹奏一下以便开场。吸收了和采用了秦腔或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主要的乐器是“渔鼓”与“简板”,近代增加了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
    4.道情的演唱中最具感染力的是“麻黄”(以唢呐伴奏的后场帮腔),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主唱领唱,全体合唱,一唱三叹,娓娓动听。
    道情唱腔高亢悠扬,时而如大江奔流,气势恢宏;时而如涓涓细流,委婉缠绵。时时感染着观戏者。(编辑:妙眼)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 企鹅号“新疆道教中心”。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