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关于道教派别还在纠缠不清?这本书让你豁然开朗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道教学术研究 郭硕知 参加讨论

    文/郭硕知
    《元前道派研究》介绍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认为道教“杂而多端”,恩师丁培仁先生评述此语则认为多端不假,杂却未必。多端意味着在历史上存在着对于道的多种思想与信仰方式,并得以传承而形成道派。北京白云观所藏《诸真宗派总簿》就记载了一些道派的字辈等情况。关于道派的研究在学术史上并不鲜见,陈垣先生名著《南宋河北新道教考》研究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派别,不失为此中佳作。
    丁先生在此域亦积淀颇厚,曾撰文《关于早期正一道的几个问题》、《太一信仰与张角中黄太一道》、《关于上清经》、《全真道散论》、译注《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秋月观暎著)等分析思考道教派别,并有专著《新编增注道藏目录》在目录学中包含了道经与道派关系的思考。
    
    丁培仁先生新著封面(资料图:图源网络)
    新著《元前道派研究》探域精深,共分六章,分别撰写梗概导论;东汉早期道派;三国至东晋葛洪时的道派;东晋中期至隋唐的道派;唐末元初的法派和内丹道派;南宋金元间新道教与正一道。贯通自方仙道、神仙家等道教的萌芽形态直至元末全真、正一的各个支派都有所涉及,可谓齐备之作。洋洒近千页,述各派源流考典据碑无不细致,秉承了作者一向治学严谨的风格。
    一、派类清晰
    作为道派研究的专著,并非简单叙史,而是需要对道教的整体结构和思想有所把握。
    道教类书的编纂如王悬河《三洞珠囊》、孟安排《道教义枢》、张君房《云笈七籤》等均曾对此进行探索。
    传统的道书分类法即“三洞四辅”之说亦直接与上清、灵宝、三皇以及正一等派相关联。
    丁先生书中导论中梳理道教与传统神祠宗教的关系,着重二者有别。并在道教的范围内对已有的分派标准展开评述。如黄公伟在《道教与修道秘仪指要》中的分派方法(1)因地以分(2)因人以分(3)因道门以分;或《诸真宗派总簿》的八十六派说,这些分类的标准在丁先生看来极易产生疏漏与费解,并且承认道教分派确实混乱驳杂,标准不一,因此这些所谓道派并不仅指宗派(sect),而是既有经派、法派、以及由宋元渐生的宗派意识由教主有意识的独立所创之派(如全真、太一等),也有师承在先,后人赋名于后的道派(如七真所传之派)等,南宋及元以降,甚至出现了一宫一观即为一派的现象,也是为何道派纷繁的因素,字辈的出现则意味着道派的组织化在道士个体身上得到的体现。
    
    净明道祖师许逊(资料图:图源网络)
    此书的清晰之处还在于讲一些易于混淆的教派做了明确的区分。如许逊孝道、南宋灵宝净明派与净明忠孝道,在秋月观暎《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等学术著作内有所混淆,而在本书中被分在不同的章节,他们同与江西的许逊信仰有瓜葛,但作者认为后两者是前者的继承而并非一派,何真公所创为灵宝净明法派,而儒生出身的刘玉创立的则是净明忠孝道。南北朝至隋唐的传授经箓次第传递出的道派之间整合的重要信号也在书中得到了梳理。
    宗派也与地域关系密切,陈寅恪著有《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本书亦将一些重要的道教传承地域,比如蜀地、武当、江南等着重笔墨,并以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解读了洞天福地等与南方道教派别之关联。
    二、考辩精微
    道教研究早以考据为重要方法,通过历史本身呈现的资料得出结论颇具说服力,陈国符先生深入考辩道经而留下名作《道藏源流考》。丁先生著作亦颇有乾嘉之风,义与考并重,其道教文献学的查考功底业内通晓,此书考典之细,以致初观似有繁琐之感,然细节却是能解决问题的。如古史书年号与天干地支的计年方式并用,时有二者不相对应的疏漏,书中多会就此给出最合理的可能性。
    通过详尽的历史查考,可以发现诸宗派认同的自觉。如所谓全真南宗承袭钟吕近代派之传承,本书中根据经群考证得出钟吕一派的传承为钟离权—吕洞宾—北宋华阳子施肩吾—李竦,而非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张伯端。北宗的刘海蟾到王重阳再至七真的传承也有造作的成分。
    这一系列谱系的造出实质在于对各自道派的自觉认同,道教道统说的出现印证了这一点。陈致虚《金丹大要》为全真南北合流的局面基本成型,萧廷芝《大道正统》和《玄教大公案》柯道冲序已经明确了道教的道统说并将张伯端、白玉蟾的南宗归于华阳真人或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的传授。这也是为何傅勤家《道教史概论》认为“自道教极盛,而宗派之分以起,皆始于辽金之世。”
    
    太清宫(资料图:图源网络)
    丁先生则认为道教宗派意识最早萌生于上清派。上清派之名虽为后人所加,但据《真诰》等记载已自称上清家或上清道等。继承自天师道的上清派已经自觉与之区隔,并降神造作《大洞真经》为首的上清系经,唐李渤《真系》等文明确魏华存—华侨—杨曦—二许的传经顺序,后又有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王远知—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上清的传道谱系。
    新书《元前道派研究》为学术专著,不仅说理到位且史料齐备、注释严谨,易忽略之处常予以指出,如“涂炭斋不在灵宝九斋之列”等,学者亦可按图索骥深入阅读和研究。书后亦有神仙、道士人名索引,方便就某派某师进行查考。若有瑕疵,只是此书往往考理缜密细致,读者易入细微而略整体,间或思路难以衔接。
    三、结语
    虽言“元前”实则此书已经涉及明清道教,只是尚未系统成章,几乎可以视作一部道教派别的通史。先生在后记中轻描淡写自己阅读明道藏和相关史籍资料并制作大量卡片,依靠这些基本功夯实的学术功底支撑,如今55万字道派研究才得以成文。此书整体把握了道派演变流脉,辩理入微,读之酣畅,可为道教学术承前启后之作。
    丁培仁简介
    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丁培仁,1982年9月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今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任教。嗣后一直在该所从事宗教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世纪80、90年代参加国家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第一、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版)和《中国道教》四册(知识出版社沪版)的著述工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并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大辞典》、《古今中外宗教概观》(佛教)等七部书。
    
    丁培仁教授(资料图:图源网络)
    自著《道教典籍百问》(16万余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求实集》(43万字,巴蜀书社2006年版)、《增注新修道藏目录》(58万余字,巴蜀书社2007年版),译著《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23万余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又点校《中华道藏》537页。主要代表论文有《关于早期正一道的几个问题》、《全真道散论》、《全真道入蜀考》、《〈金盖心灯〉卷一质疑》、《道书分类法之我见》、《关于〈上清经〉》、《三清、玉皇原起考》、《〈灵宝毕法〉功法四题》、《〈灵宝毕法〉再研究》、《道教与中国画略论》、《道教戒律书考要》、《基督教与道教比较论纲》等数十篇。 自1982年以来,开设8门以上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近年主要讲授道教文献学、世界主要宗教等课。除研究、教学和指导研究生之外,还参加本所主办的《宗教学研究》编委会及稿件初审、编辑工作。曾出访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编辑:赵青)
    
    (本文已获道教学术研究TaoismStudy 独家授权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