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丘处机“一言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5)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弘道 赵卫东 参加讨论

    
    

    (二)觐见成吉思汗过程中丘处机的止杀救生行为。
    元太祖十五年(1219)正月,丘处机以七十三岁高龄带领精心挑选出来的十八名弟子西行觐见成吉思汗。当时丘处机已是全真掌教,在金、南宋和蒙元三方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作为一个宗教家一贯的止杀救生行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记载:“二十二日,至卢沟。京官、士庶、僧道郊迎。是日,由丽泽门入,道士具威仪,长吟其前。行省石抹公馆师于玉虚观。自尔求颂乞名者日盈门,凡士马所至,奉道弟子以师与之名,往往脱欲兵之祸,师之道荫及人如此。”
    “二十二日”是指元太祖十五年(1219)二月二十二日,当时丘处机觐见行至燕京,他借助成吉思汗宣召之事开始广开教门,开化度人,燕京士庶奉道者多因此而免于兵祸。这说明丘处机在西行之初就已开始实施他的止杀救生行动,所以,王国维先生在《长春真从西游记注》中言:“姚燧《牧庵集》十一《长春宫碑》:癸未至燕,年七十六矣。而河之北南已残,而首鼠未平,鼎鱼方亟,乃大辟元门,遣人招求俘杀于战伐之际,或一戴黄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赖以生者,无虑二三钜万人云云。据此记,则长春于庚辰入燕,已为此事,不待癸巳也。”当丘处机行至邪米思干城时,面对处于战争苦难中的百姓,再度伸出援助之手,《长春真人西游记》言:“自师之至斯城也,有馀粮则惠饥民,又时时设粥,活者甚众。”
    在西行途中,丘处机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写下这样的诗句:
    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水北铁门犹自可,水南石峡太堪惊。
    两崖绝壁搀天耸,一涧寒波滚地倾。
    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
    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复太平。
    以上两首诗向我们透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由“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可以看出丘处机对战争的控诉;二是由“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可以看出丘处机西行的目的是为了“山东二百州”的百姓;三是由“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复太平”可以看出丘处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社会理想。
    假若说以上两首诗所表达的意义尚嫌模糊,那么,下面两首诗则明确地表明了丘处机西行的目的。其一云:
    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耀水精。
    吴越楼台歌吹满,燕秦部曲酒肴盈。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
    其二云:
    当时发轫海边城,海上干戈尚未平。
    道德欲兴千里外,风尘不惮九夷行。
    初从西北登高岭,渐转东南指上京。
    迤逦直西南下去,阴山之外不知名。”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道德欲兴千里外,风尘不惮九夷行”两句明明白白地表明了丘处机西行的目的就是要“罢干戈”“兴道德”,而“罢干戈”即是“止杀”,“兴道德”亦与“止杀”相关联。从以上诗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宗教上层人士对民众苦难的冷漠”,相反,却处处体现着丘处机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虽然“我们不可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若干诗文就来判断他对民众的态度,应该看他实际做了些什么”。由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丘处机对民众疾苦的关切,拯救百姓性命的急切,并不只是停留在诗文上,而是真正付诸了行动。若看不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对民众苦难的冷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