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从丘处机的一贯表现来看,他极有可能向成吉思汗建言止杀,但若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仍然只是一种推测,不能最终得以证实。况且,正如杨讷先生在《丘处机“一言止杀”再辨伪》一文中所言,丘处机“一言止杀”这件事有许多令人费解的问题需要澄清。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春真人本行碑》、《西游录》为何不见长春止杀之语?二是《玄风庆风录》中有无止杀之语? 对于《长春真人西游记》为什么无止杀之语,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中解释道:“或曰:长春止杀之语,此记未之载,何耶?曰:此志常之慎也。当长春入对时,与坐者止阿海、阿里鲜、刘仲禄、田镇海四人;而仲禄、镇海必长春请召之乃得入帐,长春守老子成功弗居之训,不言温树,志常未之闻,故不敢载也。” 对于陈教友肯定《长春真人西游记》无止杀之语,杨讷先生大为赞赏,但对于陈教友对《长春真人西游记》为何无止杀之语的解释,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陈教友“囿于他的道徒立场,笃信‘止杀’之真有,不思其事之或无,虽然《西游记》中不乏有力的反证,他却不能予以正视,因而作了错误的论断。”但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杨先生的论断亦是囿于其只重史料不重事实的立场,笃信“止杀”之无,不思其事之有,从而作出了错误的论断。虽然杨先生说“《西游记》中不乏有力的反证”,但他并没有举出所谓真正有力的反证,相反,他却囿于止杀之无的先见,不见陈教友所举对肯定“一言止杀”有力的证据。陈教友在说完上面一通话之后接着言:“然记载长春‘十年兵火万民愁’一诗,又载‘欲罢干戈致太平’一诗,又载长春奏‘话期将至,可召太师阿海’,阿海固曾以‘止杀掠,应天心’告太祖者,长春之望太祖止杀,《记》固曲传之矣。”除列举以上《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的证据之外,陈教友还从丘处机的一贯表现以及道家道教的根本精神对丘处机“一言止杀”的可信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其言:“长春《愍物诗》云:‘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其二云:‘呜呼天地广开辟,化生众生千万亿。暴恶相侵不暂停,循环受苦知何极?皇天后土皆有神,见死不救知何因?下士悲心却无福,徒劳日夜含酸辛。’又《阳九百六诗》云:‘劫运天灾不可当,高真上圣救无方。直须受尽丰年孽,再得升平入道场。’其悲悯之怀,随处流露。长春之有为也,亦时为之也。不特此也,《道德经》于‘佳兵者,不祥之器’,反覆申喻,累百余言,而终之曰:‘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又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又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又曰:‘慈故能勇。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长春之止杀救人,长春之慈,长春之勇,长春之以道佐人主也。”杨讷先生无视陈教友对“一言止杀”可能性的举证,而只是抓住其对《长春真人西游记》为何不见止杀之语的解释来大做文章。确实,陈教友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不正确的,但这并不能说明陈教友肯定“一言止杀”也是错误的。 杨讷先生认为:“《西游记》未载‘一言止杀’故事,原因不在李志常个人慎不慎、闻未闻、敢不敢,而在这个集体无人知晓这个故事。”对于以上这句话,我们同意前半句,却不同意后半句。确实,《长春真人西游记》有无止杀之语与李志常是否曾经跟随丘处机觐见,并无多大的关系。正如杨先生所言:“《西游记》是一部集体的游历记录,并非李志常个人著述;李志常只是执笔人而已。”但说“这个集体无人知晓这个故事”,我们却不能苟同。杨先生的意思是说,这个故事根本不存在,所以无人知晓,其主要依据即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春真人本行碑》、《西游录》等无止杀之语。只要我们能够对以上三篇文献为何无止杀之语作出合理的解释,杨先生的观点就不攻自破。要想解决以上三篇文献为何无止杀之语的问题,还必须从《长春真人西游记》说起。《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中言:“二十有三日,又宣师入幄,礼如初,上温颜以听,令左右录之,仍敕志以汉字,意示不忘。谓左右曰:‘神仙三说养生之道,我甚入心,使勿泄于外。’”由此可见,丘处机给成吉思汗讲道时,成吉思汗曾下旨要求“勿泄于外”,这极有可能就是《长春真人西游记》不见止杀之语的原因。无独有偶,《玄风应会录》的《序》也有类似的说法,其言:“国师长春真人,昔承宣召,不得已而后起。遂别中土,过流沙,陈道德以致君,止干戈而救物。功成身退,厌世登天。自太上玄元西去之后,寥寥千百载,唯真人一人而已。其往回事迹载于《西游记》中详矣,唯馀对上传道玄言奥旨,上令近侍录而秘之。岁乃逾旬,传之及外,将以刊行于世,愿与天下共知玄风庆会一段奇事云。壬辰长至日序。” 这个序言明确地肯定了丘处机曾经“陈道德以致君,止干戈而救物”,这与《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丘处机本人的诗句“欲罢干戈致太平”与“道德欲兴千里外”恰好相互照应。不仅如此,序言中还提到“其往回事迹载于《西游记》中详矣,唯馀对上传道玄言奥旨,上令近侍录而秘之。”这与《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说是一致的,即认为《长春真人西游记》之所以无止杀之语的原因是成吉思汗“勿泄于外”之语所致。全真道徒只有丘处机一人知道讲道的具体内容,但他因成吉思汗“勿泄于外”一语而不敢对李志常等全真弟子提起,李志常在撰述《长春真人西游记》时,并不知道丘处机讲道的具体内容,所以《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才无止杀之语。 以上解释虽然能够说明为什么《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无止杀之语,但能否说明《长春真人本行碑》与《西游录》为什么无止杀之语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玄风庆会录》序言中提到“岁乃逾旬,传之及外”之语,这说明自丘处机给成吉思汗讲道之后,因成吉思汗“勿泄于外”禁令,讲道的具体内容任何人都不敢外传,直到十年以后的元太宗四年(1132)才解禁,外人才能得知当年讲道的大致内容。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撰于“戊子之秋,八月丙午”,即拖雷监国时期(1228),当时尚未解禁,所以陈时可并未能见到或听到讲道的具体内容,故不可能有止杀之语。耶律楚材《西游录》的最后完成时间与《长春真人本行碑》一样,也是戊子年(1128),而《序》作于元太宗元年(1129),无论是正文,还是序言,所作时间都在元太宗四年(1132)以前,即耶律楚材作《西游录》时,丘处机讲道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开。然而,比较《西游录》中耶律楚材所罗列丘处机的十大“罪状”与《玄风庆会录》所记载的讲道内容来看,显然耶律楚材在写作《西游录》时已经知道了讲道的具体内容。但因在《西游录》中他主要是批评丘处机,当然对于像“一言止杀”这样的丘处机的功绩不会提起。虽然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没有提到丘处机“一言止杀”的事,但他对这件事是知晓的。因为虽然我们目前不能确定《玄风庆会录》的序言为耶律楚材所作,但其中“陈道德以致君,止干戈而救物”这句话耶律楚材是应该看到过的。而且,按照杨讷先生的考证,《长春真人成道碑》“其撰写时间必在1234年至1238年正月之间”,此时耶律楚材尚在人世。若“一言止杀”真是“丘处机的后继者们炮制的谎言”,那么,当时耶律楚材为什么不起来反驳呢?若真有其事,当时耶律楚材是不会放过反驳的机会的。反过来说,当时知道丘处机讲道具体内容的耶律楚材还在世,全真道徒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捏造事实。所以只有一种解释,即丘处机“一言止杀”确有其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