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从巴利佛经中的“arahanta”看老庄之“圣”(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首先,我们认为“圣”字和“araha”词根的本义常被用为褒义。有关“圣”之造字意图展示其本义为“听闻”,郭店楚简《老子》仅有1处,作动词。而且甲骨文圣、闻、听等词在某一种意义上相同。当初,“圣”字也许没有“圣人”义,却可以肯定该字早已有褒义。故双耳通顺即听觉官能之敏锐引申聪明、贤圣等义。与此同时,巴文“araha”词根的早期情况也有所相似。当然,看来其本义与“圣”字并不相同,“圣”即“听闻”,而“araha”即“值得”或“适合”。不过,巴利佛经中araha的本义也只用为褒义。故从“值得”、“适合”等动词引申出“适于被供奉的人”。另外,我们能看到“圣”字的“听闻”义逐渐消失,仅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中。araha词根的“值得”、“适合”等义普遍被用于巴利文佛经中以及后世巴文著作中。
    其次,值得关注“圣”字具有超人的学问或技艺的意思。具体讲,“圣”字用为值得或适合于某种标准,如诗圣、圣手等。在老庄著作中,“圣”字没有“诗圣”、“圣手”等义,却作名词为“儒、墨家圣人”。据“圣”字的字义源流,我们已揭示“圣”有“儒家聪明”义。达到所谓“儒家聪明”的标准即“儒家圣”。跟“圣”字相比,巴文“araha”词根更明显含有值得或适合于某种标准的意思,如巴利著作中arahanta词干;该词干直接引申于araha词根,具有适合于被供奉或类似的人,是名词性用法。此外,至今上座部佛教僧人和信徒普遍认为值得听从阿罗汉的教法。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掌握“圣”字的各种不同古文字形如,甲骨、金文等。都显示字的造字理据仅仅表示口和耳会意,其义似乎将在耳边说话时听着的意思。所以老庄著作中呈现“圣”和“智”的关系,即“绝圣弃智”即排除“儒家的教义”。
    最后,无论是“圣”字或“araha”词根,都在著作中拥有很深的哲学关键作用,尤其从本义引申的关键词,如“圣人”和“arahanta”词。以上研究表明老庄著作中“圣”字出现193次,而《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产生的词共有568个。两者比起来,虽然“圣”字的数量较少,但是在著作中“圣”字的引申义比巴文“araha”词根要多。也就是说在研究范围内,“圣”字具有8种不同义项,却araha词根只有5个。
    老庄著作中“圣人”之“圣”或“圣”之“圣人”不仅标示道家“圣”,也表示其他学派如,儒、墨等的“圣”。当然,道家对于其他学派的圣人有着很强的批评态度。不过,在自己的文献中,道家至少承认其他学派也曾经用同一个文字符号来说明自己理想人物。说到这里,我们也必须强调“圣”字作儒、墨等的“圣”常见于《庄子》里。如,《庄子》有 4个单字,27个圣+人/者。与此同时,因种种原因,古印度社会把各种修行者也叫作“阿罗汉”。据《长尼迦耶》记载,修行外道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各种苦行者命名为“阿罗汉”。 他们对阿罗汉的看法或解释不一,但都认为所谓阿罗汉乃适于被供奉的人,可以拜见,共养并听从他们的教法。当时,印度宗教各派之所以希望自己被称为“阿罗汉”,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好处。“arahanta”词干根专门作外道的“阿罗汉”是在《长尼迦耶》中共有12个。我们认为古代中国圣人的地位并不低于当时印度的阿罗汉。因此,在老庄文献中“圣”如同巴文“阿罗汉”,但更明显可以包容对立的意义,即上文所言,儒、墨等的“圣”及道家“圣”。
    虽然在文献中,圣人和阿罗汉的含义也许不完全同。两种不同古文明中,在没有相互补充或者没有直接交流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完全相同的语言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上述两者在某一种情况下有所相似的观念。如,圣人和阿罗汉在社会、哲学和宗教等层面的作用。两者的来历、被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在我们所研究的著作中,圣人和阿罗汉所占的地位等各方面都显示两种概念具有大大小小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虽然在中国“圣人”出于哲学背景中,却印度阿罗汉出于很强的宗教背景中;但古代中国“圣人”在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跟古印度“阿罗汉”的角色应有相似的层面。根据古文献的语言记载,我们将挖掘已被历史遮盖的古代社会重要文化象征,尤其“圣”概念的起点“闻”与“智”明显有教学背景。从字义的引申关系看,“儒家圣”传承“圣”字的传统意义内涵。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应当可以称作“圣人”。但“道家圣”没有这个涵义。他们把“圣”字借用表示道家最高境界,正如佛教借用“arahanta”(适于被供奉的人)作“阿罗汉”。
    老庄著作中,大部分“圣”字关系到道家圣人。如:《庄子》有20个单字含道家圣人义。之外,圣人之“圣”乃是更多,《庄子》有88个,《老子》有31个,郭店楚简《老子》有9个。一共128个“圣”字即有上述词义。也就是说,在老庄著作中出现的“圣”字当中85.906%具有道家圣人的意思。其原因很简单。老子和庄子常谈到道家圣人、其特点,或者跟其他教派理想人物进行比较。但在《长尼迦耶》中,专门含有“上座部阿罗汉”的arahanta词只有27个。比道家圣人的词数量要少得多。这并不意味着《长尼迦耶》中没有跟老庄著作中“道家圣人”可比的对象。因为,著作中“道家圣人”和“上座部阿罗汉”被用为“最理想的人物”是毫无疑问的。之外,我们的研究指示arahanta词干又作“佛之十号之一”,作为佛陀的形容词,也具有阿罗汉的意思。这是上座部佛教独有现象,也引申于arahanta词干的“适于被供奉的人”。两者在词义、变格等方面完全同。实际上,在这里“阿罗汉”词只是被作佛陀的另一个称号而已,即是“佛之十号之一”。再说,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佛也是阿罗汉,觉悟方面,佛和阿罗汉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将两者即arahanta词干的佛之十号之一及上座部阿罗汉义放在一起。
    在《长尼迦耶》中,arahanta词干作佛陀的称号的数量相当多,共有398个。该词干作上座部阿罗汉之义也有27个。两者总共是425个。也就是说,《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产生的词中74.8239%具有上座部阿罗汉的意思。当然,其中“佛之十号之一”已成为巴文佛经中固定词语。
    我们知道老庄教义不把儒、墨等异教圣人当作真正的圣人。同样,上座部教义也不把外道的阿罗汉当作真正的阿罗汉。但,这用法都不是他们独创的,社会早就出现圣人和阿罗汉等概念。与此同时,这项研究表明道家和上座部佛教都以已有的理想词来形容自己所理想的人物。但是,至今在哲学及宗教领域上,道家圣人及上座部佛教阿罗汉都更著于其异教对象之中。也就是说,说到圣人,人们自然就想到道家圣人;说到阿罗汉,人们自然就想到上座部阿罗汉。
    这项研究充分说明老庄著作所指的道家圣人全面超越普通人。简直讲“有最高智慧及道德的人”。同时,我们又认为上述解释并没有完全归纳起来老庄著作中道家圣人具有价值。于是,我们根据著作中语境以及“圣”字的含义,把道家圣具有德性分化为6个大类,即“无为而治”、“无所偏爱”、“大公无私”、“纯真朴实”、“知识广博”和“内心宁静”。此外,把老庄所言儒家圣也分为4个大类,即“为大盗守”、“反害天下”、“毫无价值”和“推翻道德”。虽然在巴利三藏中,常提到阿罗汉,有关内容也非常丰富,《长尼迦耶》亦如此,但是统计并分类具有阿罗汉特性也不简单。因为,巴利三藏乃世界现存最大而最早文字记录材料之一,《长尼迦耶》就是其中一部著作而已。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长尼迦耶》中某些解释更好地反映上座部阿罗汉的部分特性。如,《长尼迦耶》记载外道学者对上座部阿罗汉的看法。汉译经曰童女迦叶大长老“已得罗汉。耆旧长宿。多闻广博。聪明叡智。辩才应机。善于谈论。” 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部分内容与道家圣人特性相似,如,其“多闻广博。聪明叡智。”又如,其“梵行清净。” 跟圣人“纯真朴实”也相似。但又有跟道家圣人相反的特征,如“辩才应机。善于谈论。”除此之外,上座部阿罗汉断除贪(rāgo),瞋(doso),痴( moho)及慢(māno)。 上座部佛教认为“偏爱”及“自私”由贪(rāgo),瞋(doso)及痴( moho)生。断除前三者等于无私无偏爱。大体来讲,另一种“无为而治”。
    “arahanta”(汉译:阿罗汉)概念起于“araha”即“值得”或“适合”,不同于汉语“圣”的“听闻”。“值得”及“听闻”的具体内涵差距明显大,但从词义的抽象义,可以分析“阿罗汉”和“圣人”概念起点的共同性。巴文常把“值得”加动词强调动作的适应性。“圣”字的造字理据也强调“听闻”的必须性,所以“圣”从“听闻”引申出“聪明”。因此,值得供奉的人称“阿罗汉”,值得听的人称“圣人”。
    从以上种种方面来看,汉语“圣”字和巴文“araha”词根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也就是说,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圣”字和“araha”词根在某一种层面有着相似的特征。两者的可比性和所关注点也许是语言的偶然现象,但是我们认为其内容有利于相互补充,对比研究或翻译工作。之外,“圣”字的词义包容度明显要大,拥有“聪明”、“才智胜人”等义,专拥道家“圣”,具有多种内涵,甚至可以包容对立的意义,如儒、墨之“圣”等,这与反训义有联系。
    二、    在著作中不能对应的义项

     义项号

     汉语“圣”

     巴利文“araha”词根

     2

     圣(声音

      

     3

     圣(聪明

      

     4

     圣(儒家指的聪明

      

     7

      

     arahatta词干(阿罗汉性

    “圣”字另有“声音”及“聪明”等两个词义。两者直接关系到“圣”字的造字理据。在词义方面,我们认为两者不能跟巴文“araha”词干直接对应。“圣”字具有“儒家指的聪明”也如此。之外,巴文“阿罗汉性”有别于“上座部阿罗汉”,主要在用法及语法结构方面,也不能够“圣”字对应。
    前文所言,“圣”具三点值得关注,一、古文“圣”象人上着大耳,从口会意;二、听、声和圣三个是同源字;三、“圣”可以作学术知识的最高标准。“圣”为何自从“听闻”引申为“圣人”呢?古文有“ ”,研究界认为是“闻”字,有“听闻”或“闻报”义。 字形似乎表示下跪闻报。那么,古文“ ”跟“ ”是同一个字吗?我们认为未必如此。“圣”字也许曾有“听闻”义,但其字还有“ ”、“ ”等形,表示跽坐人上着大耳。字形象人下跪听着,即是至上师尊前听闻学习。张丰乾先生考释“圣”字的多种内涵时说:“在郭店竹简《五行》、马王堆帛书《五行》,八角廊竹简《文子》等出土文献,以及《大戴礼记》、《新书》等传世典籍中,都以“闻而知之”来解释“圣”,以“见而知之”来解释“智”。所以,“圣”之为“圣”不仅在于“闻”或“听”,更在于“知”或“智”。因为大多数的人对周围的事物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以上解释也说明“圣”就是“闻而知之”,学问高就是“圣”。
    总之,“圣”字曾有“听闻学习”之义。我们知道,圣已有“最高智慧及道德”的意思。这是该词义的形容词性用法,也可以用为名词。此义引申于其“聪明”义。《庄子》中也有一个“圣”字具有“聪明”义。古人普遍认为多听多聪明,听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价值即“值得听”。“值得”是“araha”词根的本义。由此可见,“圣”字曾有过值得听从“上师”或“智者”的意思。与此同时,佛之十号之一“arahanta”称号值得关注。巴利注释者对该词的解释如下:“tattha ārakattā arīnam,arānañca hatattā,paccayādīnam arahattā,pāpakarane rahābhāvāti” 文义:“防止敌人,破坏轮辐,适合被供,没有隐恶” 巴文注释明显应用音韵解释来分析该词义。以上解释总结就是佛陀很“聪明又适合(于被供)”。据“圣”字的字义源流关系,我们已指出“圣”应有“聪明”义引申出圣人的“圣”。“圣”从本义(听闻)引申出“圣人”的过程中必有“听从适当的内容”的内涵。“araha”词根的本义似乎补充了这个意思。因此,可谓“圣”曾有“又聪明又合适”(明智)义。我们认为庄子曾经拥有此义;他说:“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庄子•说剑第三十》这里,“圣”字解释作“明智”为更适当。根据上述考察,我们在“圣”的字义源流关系层面探寻到了类同于“araha”的“值得”、“适合”的意蕴了。
    (達默迪納
    
    Ven. Dr. N. Dhammadinna,
    
    Senior Lecturer 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Kelaniya
    
    Sri Lanka)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