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古之真人”的心灵境界——兼论道家的生命智慧(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意即悟“道”“真人”与外在的人与事打交道,既有“宜”亦有“极”,只是这“极”不为人所知。“宜”者,适也;“极”者,则也,犹今之所谓法则或准则也。“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也就是说,“古之真人”与周围的任何人打交道,都相处甚得,无不适宜;但世俗之人又不知道他的处世原则究竟是什么。
    五、内保之而外不荡
    事实上,悟“道”“真人”的处世原则――勿宁说庄子悟“道”之后的处世原则――究竟是什么?世俗之人惑而不解,倒也无关紧要;但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则无可回避,值得认真钻味与寻思。然而,不无遗憾的是,时下的庄子哲学研究,以仆之孤陋,似乎未见有及于此者。故不嫌覙缕,略作申述如次。
    我们认为,综覈而论,庄子悟“道”之后的处世原则,就是庄子反复呈示的一个字眼――“和”!而仅《德充符》一篇,此“和”字便总凡四见:一则曰“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于德之和”;再则曰“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三则曰“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且又以水为喻而总言之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是“和”即为“德”;而“德”者,“德充符”之“德”也;故“德充符”即“和充符”也。
    然而,“和”之为“德”,实含二柄:其一,“和”者,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和乐也;其二,“和”者,不偏不倚,不刚不柔,中和也。因此,斯“和”者,既是庄子悟“道”之后安闲、宁静、快乐的心情与心境的传神写照;亦是庄子悟“道”之后随缘自适、游刃有余之处世方法的高度概括。当然,“内保之而外不荡”,“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内在的心气和平、安闲快乐,与外在的随缘自适、游刃有余,乃互为表里,交相映发,实为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是“和”之为“德”,既是内在的心情与心境,亦是外在的处世方法,故曰“德充符”。“充”者,内“充”也;“符”者,外“符”也。是故“处世原则”一语,可兼覆内外而使二柄不遗。
    因此,《大宗师》所描述的“古之真人”奇妙的生命景观,本文开端之处,郁而未发的所谓“精微内蕴”,就在这一“和”字。为叙述之便,不妨再引其文: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