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古之真人”的心灵境界——兼论道家的生命智慧(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毋庸讳言,所引文字,亦《庄子》中不易彻解的段落之一,是以历来说《庄》者,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更有甚者,今人陈鼓应以为“以刑为体”至“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十三句,“和庄子思想极不相类,和《大宗师》主旨更相违,当删除”。 殊不知陈氏所谓“庄子思想”究为何物,“《大宗师》主旨”竟是甚事?古今说庄者,无如陈氏之鲁莽灭裂,动辄删改庄子原文。由是知陈氏读《庄子》实有未通耳。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郭象注:“与物同宜而非朋党。”然清人俞樾以为,郭氏“训义为宜,朋为党”,乃“望文生训,殊为失之”,“此言其状”而非“言其德”。于是俞氏读“义”(“義”)为“峨”,读“朋”为“崩”,谓“其状峨而不崩者,言其状峨然高大而不崩坏也”。 俞氏之说,可谓诂训家不通义理,仅知“形而下”不知“形而上”者。是以近人刘武及钟泰皆为发难焉。刘氏曰:“俞必改‘義’为‘峨’,改‘朋’为‘崩’,又于‘義’下加‘然’字,费如许周折,然后成其‘峨然高大而不崩坏’之说,验之上下文义,毫不相干。且容状非山陵楼观比,何可以崩坏说乎?” 钟氏亦曰:“谓‘义’可言德,不可言状。则试问:《春秋》桓二年《公羊传》云:‘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义’而曰形于色,是非状乎?不知状以状德、状本根于德也。” 是“其状”者,“状”其“德”,而非“状”其形也。刘武、钟泰二氏得其旨矣。 
    不过,刘、钟二氏又曰,“状”字“统摄下文,至‘悗乎忘其言也’止”,则又不尽然。谓“状”字“统摄下文”当然不错;谓“状”至“悗乎忘其言也”即止,则不无商量余地。细按文意,“其状”二字当统摄下文以至“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为止。且“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云云,正是对上述“状德”文字的议论与总结,因此,以一“故”字转折,上下两层文意,分别甚明。若以刘、钟二氏为断,则文章势成割裂,无是理也。
    然则,“古之真人”,其“德”何如?近人钟泰曰:“仔细推寻,大抵表两端以见中道,与《论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一种笔法。循是求之,虽不加诠释,可领解也。”按钟氏同于章炳麟说,谓庄子之学出于颜氏之儒,故其著《庄子发微》,处处牵合儒家教义作解,虽不免似是而非,曲成己见之蔽;然言谈微中,时有可观。即如此条,谓庄文“表两端以见中道”,比附于《论语》“温而厉”云云,虽不免郢书燕说,要亦不无启迪之功。
    “表两端以见中道”,“中道”者,不偏不倚,不刚不柔,“和”之“德”也。故庄子原文两两相对,彼此平抑,或一句之中,可否相济,以示其“和”适而不流于偏弊,“中”正而不失于异端。因庄文奥涩,请以诂训通文为先,随而论义析理于后。无他,张之洞之所谓由“小学”入“经学”,其“经学”可信耳。
    “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义”者,宜也,适中之谓也。“承”者,接也,此处意为奉承。意即“真人”之“德”,不偏不倚,与人相处,中正而行,决不朋党比周;因不朋党比周,故即使有所匮乏,也不曲意奉承,讨好于人。《徐无鬼》之所谓“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而“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与之一委蛇而不与之为事所宜”,与此意正合而可相互证发。又,《庚桑楚》亦曰:“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其意从同,亦可与此相参证。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与”,与人相处之“与”也,无须别解,李桢以为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