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1.2 生成 透视 生存——尼采对形而上学的建构与变革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何仁富 参加讨论

    生成  透视  生存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建构与变革
    何仁富
    “我们有权谈论尼采的体系吗?我们有权根据一种体系化的联系来解释他的个别的格言吗?我们认为:每个哲学家思想的体系联系是一个比唯心主义体系古老的现象,而且在哲学家死亡之后,它们仍然存在。无论这种体系的联系是一种对现实的近似反映,或者由于阶级偏见、唯心主义观念而被歪曲,这种体系的联系都可以表现每一个哲学家的真实才能。它并不和个别哲学家打算赋予其著作的那种结构同时崩溃。”[1]——卢卡奇
    海德格尔曾经说,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不管海德格尔基  于何种理由这样言说,但有一点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那就是,作为一位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家,尼采本身也建构起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而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家。本文将尼采作为一位形而上学家来解读,以疏理出他的形而上学基本思想。
    在解读尼采的形而上学前,我们必须先说明,本文所说的形而上学是广义的形而上学,泛指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而凡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家的形而上学,作为对世界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把握,必须首先要对世界(包括人生)的本然状态进行某种设定,并以此设定对实然世界进行相应的解释,并在此解释基础上指出对应然世界的期待,由此形成相应的“世界观”、“认识论”和“价值论”体系。本文对尼采形而上学的解读,也将依此展开。
    一、本然设定:强力意志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观
    在“世界”观上,尼采首先坚决对传统形而上学关于“真实世界”和“假象世界”的区分。在不同的地方,尼采一再强调:“真正的世界只是编造出来的”[2]“真实的世界”,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世界是不真实的、骗人的、不诚实的、不正当的、无足轻重的——因而是个我们无法利用的世界”[3]。传统形而上学将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又认为本质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在柏拉图那里为“理念世界”,在基督教那里为“天国”,在康德那里为“自在之物”之道德自由世界。在尼采看来,这是一种对理性盲目信仰的虚构,它基于这种两条“逻辑”原则:一、“假如A存在,那么它的对立概念B也应存在”[4]。二、“真实的世界如表面的世界——我把这种对立的来源追溯到价值关系。……认为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信仰,借以求得兴旺发达,我们由此推论,‘真实的’世界不是可变的和生成的世界,而是存在的世界”[5]。这样,人们就总是试图在表面的、矛盾的、变易的、现实的世界之背后去找到它的对立面,即真实的、统一的、存在的、彼岸的世界。于是,“哲学家虚构了一个理性世界”,“宗教家杜撰了一个‘神性’世界”,“道德家虚构了一个自由的‘世界’”[6]。总之,这样一个“真正的世界”是“不可达到、不可证明、不可许诺”的,“是一个不再有任何用处的理念”,“所以是二个被驳倒的理念,让我们废除它!”而“随同真正的世界一起,我们也废除了假象的世界!”[7]随着“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的废除,世界就只有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世界。尼采认为,这个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变易的、生成的世界,其“本质”(如果有本质的话)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强力意志是尼采形而上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对叔本华“生命意志”概念的扬弃而赋予传统“意志”概念以新规定的结果。在尼采看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并不能说明世界的本质,也误解了生命的性质。叔本华把生命看作自保,把意志理解为欲望。尼采则强调生命的本质在自我超越,意志的本质在自我支配。“强力意志”就是生命的本质和意志的本质的有机统一,是事物或世界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支配。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贯穿于一切事件中,“一切现象,一切运动,一切发展生存都是在确定程度和力的比例关系”[8]。“这个世界是一个力的怪物,无始无终,一个坚实固定的力,它不变大,也不变小,它不消耗自身,而只是改变面目。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我们自身也是强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9]
    当尼采把世界的本质这样界定为强力意志时,传统形而上学的机械世界观和目的论世界观都遭到了迎头痛击。传统形而上学使用的一系列范畴如“自然规律”、“必然性”、“因果关系”等也都将得到重新解释。在尼采看来,“机械论的一切前提——材料,原子、重力、压力和冲击力等——都不是‘自在的事实’,而是借助于精神的虚构作出的解释”[10],它“表示的只是单纯的征象学,而绝非现实的东西”[11]。而“表面上的‘合目的性’……仅仅是活跃于一切中的强力意志的结果。”合目的性“仅仅表示(力量的)势力范围及与之相默契的(等级)秩序”的外观。所以尼采说,“我们的前提:没有正常;没有目的;力量有限。”[12],既然如此,“必然性”也就并不是某种起支配作用的总体力量,因为世界上本就没有这样的“第一动力”(上帝,绝对精神,规律,必然),规律只不过是强力意志相互关系的形成。而“我们对因果关系的信仰就是对力及其作用的信仰;这是我们经历的传递”[13]
    强力意志只是说明了世界的本质,而对于生成世界的存在形式,尼采是通过永恒轮回来说明的。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最早的表述是在《快乐的科学》之结尾;在那里,尼采说,“我们需要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而“对于这种理想”,尼采警告“我们可不能随便劝人去追求,因为我们并不确知是否每个人都有这份资格和能耐”[14]。尼采在此还只是把这种思想表述为十分可怕的“最大的策略”。在《查拉图斯特拉》一书中,尼采明确地道明了相似物永恒轮回的基本思想:“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之时间,永远运行。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生了;存在之自身永远建造同样的存在的屋宇。万物分离而结合;存在之循环对于自己永久真实。存在念念相生;围绕着这之轨道,永远回环着那之星球。任何一点皆是宇宙的中心。永恒的路是螺旋形的”[15]。在《善恶的彼岸》这本作为“未来哲学的前奏曲”的书中,尼采又以永桓轮回的思想去摧毁基督教的道德理想。如果我们把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作简要表述的话,那就是:世界是按照极漫长的时间周期周而复始地永恒循环的,在这个永恒循环的过程中,世上的一切,包括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一生中的每个细节,都已经并且将要无数次地按照完全相同的样子重现。   
    尼采对于永恒轮回学说的论证主要立足于两点,一是能量守恒,一是世界并未达到终极平衡状态的事实。尼采说“能量守恒的原则要求永恒轮回”。[16]因为能量守恒意味着有限的力(这一点尼采在讲强力意志时已经说了),它们在有限的空间中组合必定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组合在无限的时间中必定无限次地重复。这样能量守恒必然导致,要么终极平衡状态的出现,要么永恒轮回。但事实上,“平衡状态根本就没有过,这说明它是无法实现的”[17]。因为“假如世界完全僵化、干涸、败死、万物不生,或者,假如世界真是本身包合持久性、不变性、一劳永逸的目的(简言之,形而上学式的用语;假如生成真能汇入存在,或汇入于虚无),那么这种状态想必是会达到的。但是,它没有达到……”[18]所以,“假如人可以把世界设想为有一定大小和一定数量的力的中心,……那么其结果就是,世界要在自己存在这种赌博中经历相当数量骰子点数的组合。无限的时间中,说不定每个可能的组合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不仅如此:某个种组合也许会出现无数次,因为,世界乃是一个循环,它周而复始无限地重复自身,而且无限重复自己的赌博游戏。”[19]将强力意志学说和永恒轮回说有机结合,就成为尼采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了。在尼采看来,正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使世界只能是生成,尼采说:世界是“一个生成的世界”[20],“生成的世界的特征无法阐述”[21],“一切皆是生成”[22]。尼采说:“人们根本不允许任何存在物在场——因为,有了存在物,生成就失去了价值,并且马上成了无意义和多余”[23]。这样的生成世界,是不能由知性把握,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它没有目的,不存在统一,也超越于价值评价。“认识和生存相互排斥”[24]。 “‘生成’用不着语言这种表达手段”[25]。“生成,没有目的;生成,渗入‘存在’。生成,没有存在状态;存在的世界或许就是假象。生成,任何时候都是等值的……生成根本无价值”[26]。 “生成”是尼采“世界”观的基本概念。在尼采看来,世界的运动没有达到一个目的状态,而且它根本就没有目的状态,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而正是为了寻找一种适合于这个事实的“世界观念”,尼采才找到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以往的形而上学都是要设置一个最高存在者,作为世界运动的终极目的和支配万有的总体意识,并以之贬低“生成”的价值。而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观念则肯定了“生成”的价值。强力意志是尼采对“生成”的根源动力的解释,而永恒轮回则是对“生成”的方式的解释。我们不能反过来用生成解释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因为“强力意志是生成不出的”[27],而循环也绝不是生成者。所以,在对本然世界的设定上,我们可以将尼采的思想称为以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为内容的生成世界观。   
    二、实然阐释:重估一切价值的透视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的是“纯粹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是以摆脱一切人类特性的“纯粹主体”和与人完全无关的“纯粹客体”的存在设定为前提的。因此,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是以他的生成世界观的本然设定以“主体”、“客体”、“纯粹认识冲动”这些传统认识论赖以成立的基本“范畴”进行了消解,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透视主义的实然阐释。   
    尼采的消解工作首先是从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最著名命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的。在尼采看来,“如果人们把命题还原为‘我思故我在’,那么得到的只是同义反复。因为恰恰没有提到有问题的东西即‘思想的现实性’——也就是说,思的‘假象’没有被排除”[28]尼采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本身就内合着“思”、“我”以及二者相互关系自明的假定。但是,“思”本身只是一种“假象”,并无“自在的现实性”,因为“思”作为按照因果关系的模式联结观念时还受着种种可能的情绪冲动的影响,而且正是这些影响才是造成观念联结的真正原因,只是由于其运动之迅速,我仍无从知道而已。所以尼采说:“认识论者设想的那种思维根本不会发生,因为,这全是随心所欲的虚构,其方法是突出过程中的某个因素而压低其余因素,以便于进行明白无误的人为加工……”[29]与此相应,“‘主体’也不是任何现存的东西,而是某种臆造的东西,是隐蔽的东西”[30]。尼采认为,“主体”、“自我”概念是我们在观察事物和观察自己时必不可免的局限性的产物,实际上是对内心世界的错误观察的产物,是依据虚假的同一性和因果性得出的根据,在“我思”的命题中,“首先,虚构了根本不会发生的行为即‘思维’;其次,虚构了主体基础,在此基础上,这种思维(否则什么也不是)的任何行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起源,也就是说,行为和行为者都是虚构的”[31]
    尼采认为,把这种虚构的“自我”实体化为“主体”,便是“实体”(纯粹客体)概念形成的心理根源。“实体概念是主体概念的结果,反之则不可!”[32] “‘实在’,‘存在’,这些概念来自我们的‘主体’情感”[33]。物质性的实体概念,如“物”、“物性”、“原子”、“存在之物”等都只是“自我”、“主体”概念的外推。“物本身,物的概念,仅是自我即原因的信念的一个反映罢了……甚至连你们的原子,我的机械论者和物理学家先生们……更不必说‘物自体’”[34],而精神性实体概念如“上帝”、“世界精神”、“世界意志”等,既是由于“主体”概念的外推,同时也是由于“荒谬的过高估计了意识的作用”,“意识乃是可以达到的最高形式,是最高形式的存在,是上帝”,“‘真实的世界’亦即精神世界,是通过意识这个事实可以接近的世界”。[35]。所以,尼采认为,随着我们对“主体”概念的放弃,我们也要放弃“实体”的虚构过渡到“实体”的虚构的一个中间环节,“主体”是把意识实体化的产物,“客体”是把被意识到的那一部分外部世界实体化的产物。
    在消解了“主体”和“客体”后,尼采便用强力意志的设定来清算“纯粹知识冲动”以说明认识的动力。在尼采看来,根本不存在纯粹的认识冲动,一切理论的形式都受着某种“本能”的支配(在这里,“本能”是指个人生存的实践利益),“所谓认识欲,应溯源于占有和制服的欲望。因为,感官、记忆、本能等功能就是循着这种欲望发展的。”[36]“认识冲动”的真正根源是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生存实践作为强力意志的实现要借助“作为强力的工具”的认识来“占有”和“征服”世界,所以尼采说:“我们的认识器官,不是为‘认识’而设置的”。[37]“整个认识器官……不是用来认识事物,而是驾驶事物”[38]
    尼采认为,从个人的生存实践需要出发而对世界所作的图解就是认识,强力意志在认识活动中通过图解来征服混乱。尼采说:“不是‘认识’,而是图解,——使混乱呈现规则和形式以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39]。在尼采看来,作为“生成”,世界是混乱,无规则和形式可言,但人的生命本能又天然地厌恶混乱,寻求秩序,因为混乱不利于生存,所以人为了生存,必须建立一定的行为模式,为了建立这种行为模式又必须将世界图式化。所以,图解是人解释现实的一种特定方式,通过它,人为自己的行为因式确定了根据。而人对世界的图解实际上是一种“透视”。
    “透视”是绘画术语,在德语中它有透视、远景、看问题的角度等含义。尼采用这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实质,一方面表示认识取决于认识者的生存条件,生存需要等,正如透视画面取决于画家的位置、视角等,另一方面在于强调认识的相对性。因为在突出了认识者本身的状态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后,就必然表明认识在范围上是有限的(就象透视画面有地平线),在性质上如同透视画面一样是一种错觉而非镜子式的反映(据此,尼采有时又用“光学”表示认识的实质)。作为对认识的实质的把握,透视理论强调,认识就是评价,就是解释,而对世界的解释是多元的(因为有无数个力的中心),人类的解释只是可能性之一;解释就是“透视”,即认识脱不开一定的角度和范围;而透视的“主体”是生命本能,强力意志;情绪冲动、透视所得的世界图景并不是“真理”而只是虚构的外观(错觉),而且透视本身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其世界依强力意志的提高而拓展。
    尼采认为,一切认识都是解释。“‘认识’只是什么?——‘解释’,植入意义——而不是‘说明’。”[40]事实是没有的,万物皆流,最持久的只是我们作为意见的解释,而解释就是植入意义、植入价值。生成的世界表明,事物中本无意义,“难道自在中存在意义吗?意义不是联系的意义和透视吗?”正是“我们的价值被解释进了事物之中”[41],“简言之,一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而已”(同前),所以“人最终在事物中找出的东西,无非是他自己塞入其中的东西。——找出,就叫科学。塞入,就叫艺术、宗教、爱、自豪。”[42]在这里,“找出”即认识,“塞入”即解释,认识到的东西无非就是我们解释进去的东西。
    在尼采看来,“解释本身是强力意志的一种形式,为作为一种情绪冲动的生存所固有”[43],所以,解释乃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它本身是以生命的强力意志为原动力的。一方面,生命本身需要获得解释,需要被赋予意义,否则人生荒谬不堪忍受,另一方面,生命又从自身出发对世界进行解释为自己的生存便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由于进行解释的原动力是强力意志,所以各种解释并不是等价的;解释的价值取决于强力意志的强度,取决于对生命的利弊。也正因为此,任何一种解释不是一劳永逸的“绝对真理”,曾经被解释过的东西又总会重新成为解释的对象。
    作为解释的认识,其透视的产物就是“外观”(或假象)。“透视提供了‘外观’的性质!”“‘外观世界’可以归结为从一个中心出发的,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行动方式”[44]。外观作为生命的必要条件,作为透视的产物,有两大类,一是理性、逻辑、科学,一是感性、美、艺术。当这些外观不被当作外观而被当作真实时,就有了“真理”概念。   
    关于“真理”,尼采有很多种说法,但最能表达尼采关于真理的观点的是这样两段话:  “真理是我们已经忘掉其为幻想,是用旧了的耗尽了感觉力量的隐喻,是磨光了压花现在  不再当作硬币而只被当作金属的硬币”[45]。“有各式各样的眼睛。连斯芬克斯都有眼睛——因此就有各式各样的‘真理’。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真理。”[46]在这里,着重体现出了尼采所认为的真理的两个特征,首先,真理本只是由于人们的透视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的一种外观,但当它不被当作外观而被当作“真实”,即“已经忘掉其为幻想的幻想”,“不再被当作硬币而只被当作金属的硬币”时、它就获得了“真理”的价值,换言之,真理就是因其对于生命的价值而被人类所信仰的谬误。其次,因生成的世界有很多个强力的中心,以不同的强力中心发射出的透视必定是不等价的。因此,作为外观的真理就不可能拥有绝对性而永远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价值的高低只是取决于强力感的高低,就象尼采说的“斯芬克斯也有斯芬克斯的真理”,但“真理的标准在于强力感的提高”。   
    由此可见,尼采从世界是生成的立场出发,以透视主义为武器;站在价值的立场上,在认识论中展开了对一切价值的重估,这种重估不但使传统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如主体、客体、反映、真理“本来”意义被彻底消解,而且使它们获得了价值的翻转,一切认识论的问题都是从人的生存实践所派生出的透视。所以,尼采之对实然世界的解释,可以被简称为重估一切价值的透视认识论。   
    三、应然期待:成为你自己的生存价值论  
    对于尼采来说,生成世界观和透视认识论并不是其形而上学思考的目的,他对本然世  界的设定和对实然世界的阐释都是为了对应然世界的期待,因此,对价值问题的关注才构成他形而上学的核心,其本体论思想和认识论思想都是为价值论服务的。
    尼采的强力意志本是从生命现象推演出来的。他不仅用强力意志来解释世界的本质,  而且解释生命及与生命相关的一切价值现象的本质。尼采认为,“生命不是内在关系适应外在关系,而是强力意志,它从内在关系出发,不断征服和同化“外在关系”[47]。“生命只是强力意志的个别状态”[48]。以强力意志为本质的生命既不是进化的结果,也不以趋乐避苦的方式自保,它是一个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生命作为我们最熟悉的存在形式,只是求力之积聚的意志。……生命作为个别情形(由之推及存在的总体性质的假说)追求大限度的强力感;追求无非是追求强力;最基础、最内在的东西始终是这个意志”[49]
    当作为强力意志的生命把自己展开为生存实践时,就有了评价。为了生存,必须评价,由评价而产生的一切价值现象,在尼采看来,其由之发展又向之归宿的东西,就是强力意志。因为,评价的主体是生命,但生命本身仅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形式,所以,价值本质上是强力意志的透视观点。强力意志不但是评价的真正主体,而且是评价的最高标准,只能用生命来衡量意志的价值,又用强力意志来衡量生命的价值;而不能反过来用意志评判生命,用生命评判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最高价值,生命之是否有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所体现的强力意志的量和质,因为价值是人所能同化的最高强力量——人,不是人类!”[50]。但这种强力的量并不就是指向外在的权力的增长。尼采所肯定的强力,不是外在的权力,不是表面的统一,暴力的统治或数量的优势等,而是内在的强力,是生命力的充溢,生命的自我超越和意志的自律。正因此,尼采说:“每一个人均可根据他体现生命的上升路线,还是下降路线而得到评价”[51]。当尼采以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而把世界设定为变易不居、无意义可循的生成世界时,他便更进一步强调生成世界之于人的生命之生存的价值意义。尼采明确地把生成和生存(或生命)并提,他说:“两种最伟大的(被德国人发现的)哲学观点:a)生成观,发展过程;b)生存价值观(但首先必须克服德国悲观主义的可怜形式!)——这两者被我以决定性的方式搓合在一起。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这是无法逃脱的!——假如我们真能判断价值,其结果将如何呢?轮回的思想就是选择的原则;是为力(和野蛮!)效力的。”尼采认为“人类已经成熟到足以接受这种思想了。”[52]这一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的价值内涵。这里的全部问题在于如何既肯定“生成”又肯定“生存的价值”。“生存”作为生命的展开形式,原是“生成”一部分,但肯定了“生成”未必就肯定了“生存的价值”,因为正是生成的观点揭示了“生存”的短暂性的真理而使“生存的价值”成了问题。尼采认为,要肯定生存的价值,关键在于以适当的方式把“生成”和“存在”统一起来,永恒轮回就是两者统一的最高方式。如果说强力意志的一般形态只是维持生命在生成内部的相对保存,那么,永恒轮回则在总体上给生成打上了存在性质的印记。在永恒轮回中,生成着的世界在每个“生成的大年”中都按原样重复,保持不变,因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存在着的世界。生成正是以这样一种“存在方式”体现了它的价值意义。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透视认识论也是以价值为内涵的。当他从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出发,强调认识即解释,它只是从不同的强力中心所发射出的透视而形成的外观时,同时也明确指出,这种透视是从生命本能、情绪冲动、强力意志等出发的对世界的价值观照。尼采说:“外观世界,即一个按照价值来看的世界,按照价值来整理、选择,在这一场合也就是按照对于一定物种的保存和强力提高的利害观点。”[53]而当尼采说:“‘我相信如此这般’这样一个价值估价,乃是‘真理’的实质。在价值估价中表达了保存和生长的条件”[54],从而把真理当作“一种业已成为生存条件的信念”[55]时,其透视认识论的价值内涵更表达无遗了。   
    尼采的价值论并非指称一般的评价问题,他通过生成和透视所要言说的价值是生命的价值、生存的价值。因为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极端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世界本身以及作为生成世界一部分的生命就其本来面目而言,无意义和目的,它不可避免地轮回,无止境地化为虚无,只有虚无即(无意义)才是永恒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循环之中,这个循环无可挽回地废除了生存的一切意义和目的,但是,这样一个世界同时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担保了生命的永恒而使每一次死亡都不再是万劫不复的寂灭。正如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所说的:“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然而,每一痛苦、欢乐、念头、叹息,以及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皆会再度重现,而所有的结局也都一样——同样的月夜,枯树和蜘蛛,同样的这个时刻以及我。那存在的永恒之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在沙漏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罢了!”[56]面对这样一种生存之境,我们该如何?尼采勇敢地说:“成为你自己!”[57]
    生成的世界是一个绝对无意义、无目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上帝彻底死亡了。世界的这种赤裸裸的无意义、无目的性一方面往往促使渴求死灭的“悲观主义”。另一方面也以极端的方式考验着人们接受现实世界和人生的勇气,考验着人们承担世界和人生责任的意志。因为接受一个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就意味着愿意按照已有的现在面目无数次地重获这个现实的世界和人生,在尼采看来,这才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大限度的肯定,由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对下面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你愿意按照原样再活一次以至于无数次吗?“你能够按照你愿意重过一次乃至无数次那样地度过你的一生吗?”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现实表达。如果前者还只是“理论意义上”的,那么后者则绝对是“生存实践意义”上的。在这里,“生成世界”向生命发出了道德命令:倘若我的所作所为将在世界的轮回中无数次地重复,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那么,我就必须替自己的行为负下永恒的责任。所以尼采说:“你愿意再次和无数次这样吗?这个问题无论如何是加于你的行为的最大重负!”[58]这种一方面是最大限度肯定人生,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承担责任的有机统一,尼采就称之为“命运之爱”,而“一个哲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场界:洒神式地对待人生——我为之制定的公式就是命运之爱”[59]。换言之。一个真正强大的有充沛强力意志的人,他不但敢于正视,而且乐于按照其本面目接受这个无意义、无目的的世界,包括属于这个世界的、本质上同样无意义、无目的的自己的生命。尼采说:“不害怕无价值的事同样可能是心灵的伟大。”[60]“我衡量伟大的公式是热爱命运,你们不要想变更什么,将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也不要。不要单纯忍受必然,更不要逃避,而是爱它。”[61]这种对命运之爱,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就体现为他如何不断地自我超越以成为自己。尼采提出的超人学说就是以对命运之爱为依托要求每个人自我超越,成为真正的生活的强者。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部超人之歌,也是一部热爱命运、成为自己之赞歌。“到头来,一个人所经验的只是自己”。“你自己的脚,抹去你后面路上铭记着的不可能”,“你必须升登在你自己之上”[62]。“用自己的两腿走到高处,学习超乎你们自己之外而大笑”[63]。“我忠告你们:离开我,而提防着查拉图斯特拉吧!你们还不曾找寻自己,你们先找到了我。忘记了我而找到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都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来”,“神们全死了:我们现在要超人生活起来!”[64]
    成为自己,这是生成世界向生存发生的道德命令。每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当然无规可循,但一个真正成为自己的人必须是一个超越自己的“新人”,尼采在他的各部描述,我们可以探知一些“成为你自己”的价值原则。  
    一个敢于面对生成而热爱生存成为自己的人,他必定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肉体和本能,这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壮的健康本能”[65];他必定立足于现实,超越于兽恶之外,成为价值的估定者,意义的赋予者,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为事物名称立法”[66];他必定以审美态度观照人生,跳舞于一切人生悲剧上,这就是尼采所说的“在时间和空间之上舞蹈”[67];他必定是以生命的充溢为满足,以克服阻力为快乐,以给予价值为使命的人,这就是尼采所说的“我的贫困便是我两手之不停的给予”,“我渴,而我的渴是一种希求你们的渴之渴”[68];他必定是一个时刻提拎自己,把自己从沉沦中超升出来而求得到更高生存境界的人,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人只不过是一座桥梁”[69];最后,他必定是孤独的、勇敢的、轻蔑的、坚强的、自由的,这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原则和个人原则是这种“新人”的最基本生存原则。“成为你自己”,换言之,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就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生存价值论的基本结论。
    四、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本然世界的生成设定,实然世界的透视阐释和应然世界的生存规划,尼采完成了他的形而上学建构。但是,尼采之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坚决和极端的反对者,其形而上学已和传统形而上学有了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首先,传统形而上学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标,而且每一个形而上学家都自以为自己的形而上学就是绝对真理,而尼采则认为,形而上学只是作为一种假设和解释,具有表面性、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真理性。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关于世界本质的论断都只是一种解释,决无最终有效性,他本人的强力意志说也不例外”[70]。不独强力意志说,就是永恒轮回说,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对人的生存价值的界说,尼采都自觉地以为,这只不过是一种“解释”,正像尼采自己说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认识不足以测度我们行为的价值……我们缺乏客观地面对价值的可能性,即使我们谴责一种行为,也不是作为法官,而是作为党派……”[71]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尼采把传统的绝对真正的形而上学变为了相对阐释的形而上学。
    其次,传统形而上学以对理性的信念为基础,以纯粹认识冲动为依托,假定出纯粹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并以此构造出关于“真正的世界”的纯粹知识论、观念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尼采以其强力意志永恒轮回的生成论,重估一切价值的透视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基本概念作了逐一消解,而这种消解并不是简单地取消或拒绝(正是这一点,他开启了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同实证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不同路子),而是立足于生存价值对这些主要概念实施价值转换,由此,形而上学不是为了获取纯粹客观的知识,不是建构“真正的世界”的体系,而是立足于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以“外观”的方式为人的生存实践提供价值参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尼采把传统的观念世界的形而上学变成了生活世界的形而上学。
    最后,传统形而上学是将人的理性投射到世界去的产物:“思”作为自我精神运动的一种抽象,被绝对化、实体化,并将之对象化而形成对象,这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如此,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理性为本体的形而上学。但尼采认为,理性只不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极小部分,而且人的理性思维还深受人的情绪冲动、情感体验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既不存在纯粹的“思”,也不可能是纯粹的“思”出发去构建形而上学体系;形而上学应以个人的精神总体尤其是非理性的瞬时体验为出发点构建。他的强力意志、永恒轮回、透视等形而上学基本概念都立足于个人的瞬时非理性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尼采将传统的理性本体的形而上学变为了非理性本体的形而上学。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构建是以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修正为前提的,这种批判、修  正和构建,标志着西方形而上学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在尼采之后,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伽达默尔、弗洛依德等对形而上学的构建基本上都循着尼采的路子。如果说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只不过是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回避的一种懦弱表现的话,那么尼采对形而上学的变革则是以转换提问和答问的方式正视形而上学问题本身的一种勇敢表现。
    


    [1]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第281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尼采:《偶像的黄昏》哲学中的理性2,《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313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尼采:《权力意志》586节,第469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 尼采:《权力意志》579节,第659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5] 尼采:《权力意志》507节,第279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6] 尼采:《权力意志》586c节,第47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7]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318—319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8] 尼采:《权力意志》552节,第26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9] 尼采:《权力意志》1067节,第700—70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0] 尼采:《权力意志》689节,第53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1] 尼采:《权力意志》634节,第53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2] 尼采:《权力意志》595节,第122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3] 尼采:《权力意志》664节,第652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4] 尼采:《快乐的科学》第382节,第295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
    [15]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261—26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 尼采:《权力意志》1063节,第63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7] 尼采:《权力意志》1064节,第14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8] 尼采:《权力意志》1066节,第45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9] 尼采:《权力意志》1066节,第45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0] 尼采:《权力意志》520节,第157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1] 尼采:《权力意志》517节,第262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2] 尼采:《权力意志》518节,第21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3] 尼采:《权力意志》708节,第433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4] 尼采:《权力意志》517节,第262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5] 尼采:《权力意志》715节,第43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6] 尼采:《权力意志》708节,第43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7] 尼采:《权力意志》690节,第44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8] 尼采:《权力意志》484节,第307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29] 尼采:《权力意志》477节,第42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0] 尼采:《权力意志》481节,第683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1] 尼采:《权力意志》477节,第42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2] 尼采:《权力意志》485节,第366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3] 尼采:《权力意志》488节,第25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4]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329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5] 尼采:《权力意志》529节,第486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6] 尼采:《权力意志》423节,第487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7] 尼采:《权力意志》496节,第13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8] 尼采:《权力意志》503节,第14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39] 尼采:《权力意志》515节,第48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0] 尼采:《权力意志》604节,第213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1] 尼采:《权力意志》556节,第19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2] 尼采:《权力意志》606节,第18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3] 尼采:《权力意志》556节,第191—192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4] 尼采:《权力意志》567节,第456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5] 尼采:《哲学与真理》第106页。
    [46] 尼采:《权力意志》540节,第61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7] 尼采:《权力意志》681节,第67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8] 尼采:《权力意志》692节,第50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49] 尼采:《权力意志》689节,第543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50] 尼采:《权力意志》713节,第553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51] 尼采:《偶像的黄昏》第9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2] 尼采:《权力意志》1058节,第647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53] 尼采:《权力意志》576节,第456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54] 尼采:《权力意志》507节,第279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55] 尼采:《权力意志》532节,第17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56] 尼采:《快乐的科学》341节,第230页。
    [57] 尼采:《快乐的科学》270节,第180页。
    [58] 《尼采全集》卷5第265页,转《周国平文集》卷3第49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59] 尼采:《权力意志》1041节,第60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60]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383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1]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之什么样聪明”,《权力意志》第40页。
    [62]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181—184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3]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348—355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4]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91—9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5] 尼采:《权力意志》906节,第693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66] 尼采:《权力意志》513节,第41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67]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267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8]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125—127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9] 尼采:《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卷》第33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70] 周国平:《周国平文集》卷3,第458页。
    [71] 尼采:《权力意志》294节,第56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