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道德经》注解(8)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观察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肯定不如站立的人坚持长久;打不行走的人肯定不如正常走路的人持续时间长。坚持己见不听别
人意见的人,就难以有正确的判断;经常肯定自我功劳的人难以获得认可;因自己的理由而与人争斗,别人是不会同情和认可的,只有见义勇为才能获得社会表彰;自己老是夸奖自己的人是难以获得社会认同和改善自己的处境的。这些事实的道理在于有没有遵守“道”的规则。有这样的结论:“浪费粮食;身体有多余的赘肉;迷恋物质,都是不符合天理的,也是不符合‘道’的原理的”因此,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浪费粮食,不会让自己的身体多长赘肉的,也不会迷恋物质。这些不符合自然的事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的。
    本章要义:再次强调要顺其自然,不要做违反常规的事。要珍惜粮食和身体,不迷恋物质,因为这么做才符合“道”理。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它独立而没有变化,周而复始的起作用。它可以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怎么命名它的名字,因此就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称呼它为大。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消亡,消亡就是逝去;逝去的事物就会随时间流逝而被人们不理解;以前发生的事物再出现就是事物的发展周期。因此具体到某些事物里面的道也有显露被人观察得到,再到难以被观察这样的发展周期;天、地和君王都一样,也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周期。世界中有四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周期,人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类社会可观察依据的是地球;地球发展所依据的宇宙的发展规律;宇宙的发展要按照“道”的原理来进行;道的基本原理贯穿于自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从自然演化中发现道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本章要义是讲明道贯穿于事物的发展过程,道是世界的本原。人们要了解道的原理必须从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中来总结。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两者是有联系的,重是轻的根源。(看水与水汽,再想象一下不倒翁就容易明白)静与躁也是对立的概念,这两者也是有联系的,静是和谐是色彩分布均匀,躁是病态是躁动。在养生学的理论来讲,人体的基本健康状态是均衡是静,而躁动就要生病,因此静为躁君。由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君子会利用相联系的事物来为自己服务。因此,君子每日的行动都要借助工具。如出行借助车辆、行李。君子处世,虽然有繁华的景物可观看,但会象燕子筑巢在屋子上一样,根本不会在乎屋子是否华丽,而只在意于巢穴是否安全和避雨。为什么有万乘军车的国君要蔑视民众的生命发动战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行为就是将自己这样的轻来与天下百姓这样的重来相互作用,这样的结果明显,胜负立判,只能自取其咎。轻易发动战争则会失去根本,因为不重视民众的生命;躁动发动战争就很容易失去统治地位。
    本章要义是讲明道怎么使用在治国方面。要分辨轻重,这在《管子》中就有很多章节专门说明轻重。分辨轻重就是要辨明什么是主要矛盾进行处理,不要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