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啬: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 治理人民,按天理行事,最好就是搞好农业(需要按天时耕作,人民温饱)。如果重视农业则是按天理行事(服从道德,人民温饱,社会安定。就是“早服”)按天理行事就是重视积德,重视积德则战无不克(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韩非子解老》)。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则别人不知道能力的极限。别人不知道能力的极限则可以有余力来建立国家。建立国家的依据(重视农业),持续执行这样的政策,国家就可以保持长久。深其根,固其柢(树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韩非子解老》),这是长久生长的持续之道,这可以看作是“道”贯彻。 本章要义:农耕社会以农业为主,老子强调重视农业是因为农业要按照四季变化来耕作,而且农业是解决温饱的根本。即使再现代社会农业也是根本。重视农业就是按“道”的原理办事。坚持这样的原则就可以建国,而且建国后国家可以持久。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的原则应该象烹煎小鱼一样不要轻易翻动更改(有烹饪经验的人就知道,烹煎小鱼如果常翻动则小鱼会碎成一团)。用“道”的原理来治理天下,则那些鬼怪都不灵验了。不是鬼怪没能力,而是鬼怪不再伤人。不但鬼怪不伤人,圣人也不会伤人(不使用刑罚)。这样鬼怪和圣人都不伤人,就是积德和谐的社会。 本章要义:治国的原理就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能随意更改,随意更改,人民难以适从,社会就会发生动乱。很恰当的比喻。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在这里交汇。大国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雌性的特点是静和下(意指宽容接纳)。大的国家以礼下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小国家,则会令小的国家听从号令或归顺。小的国家以弱小谦卑的姿态与大国打交道,则可以从大国方面获得自己需要的帮助。有些是用礼下谦卑的态度获得帮助,有些用宽容接纳的姿态获得认同。因此,大国不能有过分的欲望,还要具有宽容、帮助别人的心态。小的国家也一样不能有太高的欲望,可以以谦卑的心态听从大国的建议。这样大国和小国都得到欲望上的满足,因此为领导者都要礼下,用宽容的态度行事。 本章要义:这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关系论述。国际关系的相处要点是互相尊重,要礼下,要宽容,不能有太多的要求和欲望。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何:古同“呵”,谴责。 “道”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道”善良的人珍惜它,不善良的人也需要“道”庇护。美好的言辞可获得尊重,美好的行动可帮助人,会获得人们的赞赏,进而获得信任。人的不良言行,要责问怎么让它们存在?因此刚就任的天子或三公,虽然有玉器和马车这样优越的生活享受也要坚持培养美好的言辞和行动。古代人提倡要有美好言辞,有良好的行为,为什么?(美好的言辞和良好的行为是自己的修养,初始并没有获得回报的要求,但却有好的回报。)不提倡获得和回报(提倡公德),因为有获得回报的心态办事就要犯罪,就要偏斜。因此有美好言行的人可以尊贵于天下。 本章要义:讲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美好的言辞和良好的行为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最好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