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影响及对策(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二)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 
    大众文化在自身追逐商业利润的同时,也诱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在传媒发达的今天,大众文化生产者的包装与炒作注定会捧红一个又一个明星,不论是前些年的“F4”还是最近几年的“超女”,都是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明星。青少年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作着一个又一个“明星梦”,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或“一举成名”,而不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富足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物化特征,是这个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财富梦想。广告、流行杂志、大众传播媒体无时不在提供富足的影像、追求完美的消费影像,拥有财富不再是可耻的,而是有能力、地位和声望的象征。”大众文化明星的成功之途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所梦寐以求的,从“超级女声”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所表现出的狂热就可见一斑。大众文化在极力渲染明星们一夜成名的同时,掩盖了明星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制造了明星之路就是“潇洒走一回”的假象。于是,不少青少年只在梦想有朝一日成名、走红,而忽视了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正确定位,似乎金钱和名声是人生的全部。不少青少年更梦想以某种方式走捷径获得人生的成功,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这样的传统美德则已显得过时与落伍。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大众文化的平面与世俗通过对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意义等理性精神的放逐,消解掉了文化的理性内涵,青少年在消费大众文化的同时常常拒绝崇高理想、拒绝道德追求、放弃深度思考、只求及时行乐。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忙碌奔波之余,往往不愿意去思考人生的深刻问题,只想获得消遣。平面与世俗的大众文化拒绝思考,只要简单接受即可。是仅供消遣和娱乐的商品,而无理性内涵。从这个角度看,大众文化使人躲避理性、陷入对感性快乐的追逐之中,远离精神思考,消解着人性深度。青少年以快餐的方式消费大众文化,只愿意接受简单、平面或浅层次的事物,对深邃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不再有兴趣,这就难于培养和训练其理性思维的能力。创新是人类发展之源,也是理性精神的产物。理性精神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由于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青少年常常只有创新的激情,而无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四)缺乏个性和创造激情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文化产品本身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扼杀,同时也导致青少年的个性与创造性正在丧失。无个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必然造就无个性和创新性的人。大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标准化和模式化衍生出了固定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把文化推向单调与平庸,也把青少年带向单调与平庸,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个性和创造激情。大众文化把原来文化创作中的个性化过程变成了文化工业的流水线式的生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文化产品被批量的生产和复制,我们甚至能从今天的流行风格预测出明天将有什么出现。大众文化在形式上除了戏说就是拼凑,在内容上除了暴力和性就是无法理清的感情游戏。青少年浸淫在无个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大众文化之中的同时也就不断被大众文化所塑造,自主人格得不到健全发展。大众文化正把青少年潜移默化为不愿思考、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受众。 
    (五)缺乏社会责任感 
    大众文化对意义的消解使青少年不仅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也不关心社会或人类的未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促使青少年奋发图强,为祖国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和创新的强大动力。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享乐,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除了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新闻外,部分青少年已不再喜欢关心政治和社会。据调查,青少年最愿意看的是综艺类节目,其下依次为影视类、音乐类、体育类、科技教育类、新闻类。许多青少年打开报纸会跳过第一版的政治报道,而直奔娱乐新闻和体育报道。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责任逐渐让步于青少年对自我价值实现或享乐的追求,过去那种强烈的政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进取、奋斗的生存意志正在大众文化的歌舞升平中消解,这使部分青少年失去了创新的源动力。 
    四、大众文化背景下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对策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对大众文化本身进行改造,提升其文化品味;另一方面要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 
    大众文化的根本缺陷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它对意义的消解常常使青少年崇尚庸俗,走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首先就要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人文精神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理性与价值方面的显现,是汇聚于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其生产者往往忙于追逐商业利润,根本无暇顾及文化产品的价值内涵。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的根本途径是让大众文化走上雅俗共赏之路。以大众文化鲜明、活泼的形式传递道德与高尚,传播理性与知识,给庸俗的大众文化注入思想的活力。青少年并非天生就拒绝思考和高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流行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用理性精神改造大众文化 
    理性精神是文化的精神支柱,也是创新精神的内核,没有理性精神的大众文化仅仅是贴有文化标签的商品,没有理性的创新激情常常坠入空想和妄想的泥潭。大众文化提供的只是感性的娱乐。正在把大众塑造成一批又一批心灵荒芜、感觉粗糙、头脑简单的大众。受大众文化范式的影响,青少年常常有创新的激情和勇气,却缺乏以现代科学为特征的理性精神,创新难于成为现实。大众文化以平面和庸俗的方式吸引青少年,并使青少年从感性刺激中获得娱乐,使他们整天沉溺于大众文化泡沫的虚幻之中,对社会、对生活缺乏理性认识和深层次的思考。大众文化怪诞、荒谬的内容常常违背科学理性,容易使青少年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大众文化重塑理性,少不了对大众文化的理性主义批判。一方面需要文化精英对大众文化进行理性主义批评,抨击大众文化中的庸俗;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文化政策的积极引导,促使大众文化生产者遵循“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的要求。生产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品,拒绝庸俗、低级的“文化垃圾”流向市场。 
    (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自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自己的社会责任。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众文化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使青少年逃避现实或目空一切。逐步丧失了创新的动力。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加强。一方面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另外一方面是通过建设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和谐校园文化,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李建中)
    (四)增加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是创新的基石,没有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创新只会是空中楼阁。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与炒作模式常常使青少年误认为明星就可以不劳而获,忽视了他们工作的劳累和辛苦。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载体进行传播,文化产品的消费可以在网络或别的虚拟空间中实现。这容易培养出“宅男”或“宅女”这一类远离社会甚至逃避社会的“宅一族”。这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对此,一方面可以增加诸如社会调查、义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使青少年了解和关心社会;另一方面,也要结合青少年的专业和专长,增加课堂内外的专业实践,以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创新的本领和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