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做到“所答即所问”吗? 继续延伸来看,我希望你能客观看待“一分钟谈话”这件事。 比方说开会,就可以限定每个与会人士只有一分钟的发言时间。如果大家各说各的,时间又不受限制,内容一定很难整合。但是有了一分钟的限制,就可以比较每个人的发言密度。从这个观点来看,一分钟限制对团体面试来说也很有效果。 一般人也许会认为,这样一来“顺序越后面的人越不利”,因为你想说的可能会先被别人说了。但是实际上,排后面的人反而比较有利,因为你已经听过前面的人怎么说,将其他人说过的重点整理起来,找出逻辑条理,再加上自己的一点创意,一定能拿出漂亮的说辞,所以不用太过在意顺序。 比顺序更重要的问题,是答非所问。正确回答对方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如果连这么基础的规范都做不到,说辞再漂亮都没用。拐弯抹角、答非所问不仅不能加分,反而还会被扣分。 或许你会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吗”,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没受过所答即所问的训练。我推荐各位先设定问题问自己,然后检视自己回答的内容。如果能加上“要举两个实例”之类的限制,效果会更好。持续进行这项练习,在实际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注意回答方式和回答限制。甚至可以培养出更上一层楼的能力,推测得出对方意图,知道对方想了解的重点。 我不但对社会提出“发问力”的概念,还要求普及化。然而,发问力的对象还是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延伸问题,才能将他人观点放入自己的思考回路中。 心中要有一张自我检查表 如果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一般人不会去反省或回想自己的发言。但是这种说后不理的状态,并无法提升谈话品质。于是养成检查说话内容的习惯就相当重要。 请经常在心中准备一张检查表。检查表大致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技术面的检查表,项目可能包含“有没有提出实例”、“有没有说得简单,符合对方经验”(之后会详细解释)、“内容是否简洁”、“有没有关键内容”(之后会详细解释)、“有没有缺点”(之后会详细解释)、 “是否在一分钟内结束”等。第二类是效果面的检查,项目包含“是否撼动人心”、“对方有无发言或发问”、“有没有激发对方做出‘喔喔’、‘嗯嗯’之类的反应”、“有没有使对方烦躁”、“能否承接下文”。连听者的反应都要检查,似乎太辛苦了些,但是我认为确实有其必要。如果不正确评断对方的反应,自己说话的方式就得不到回馈。有一种学校老师,总是在台上口沫横飞,底下的学生却睡成一片。公司里也一样,下属总是装得很认真听长官讲话,实际上有没有听进去就不得而知。我们必须观察对方的小动作、态度、表情、视线,从这些反应来随机应变,转换或停止话题。 假设你连续讲了一小时,绝对记不住过程中对方有哪些反应,检查起来也非常困难。但是只讲一分钟,检查起来就轻松了。每一分钟就停下来检查一次,脑袋里就会留下检查点。次数一多,就会养成边说边检查的习惯。即使说话时间从一分钟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一小时,都可以说得很顺畅。 这就像用五人制足球练习足球技巧,先在小地方反复练习,彻底磨炼基础技巧之后,再到大一点的场地试身手。如果一开始就到大足球场练习,影响因素太多,就不知道该检查什么项目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