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西安老教授坚持应该撤出《出师表》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做学问不是选总统,人数多就获胜。”陕西省委党校退休历史教授胡觉照面对如潮谩骂朗声大笑。近日他提出,诸葛亮的《出师表》作为初三语文的必修课文,宣扬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止战生息”等正确的军事观,要撤出中学教材,换上同时代华歆的提倡民本思想的《止战疏》。
    4月18日他在新浪开博,短短三天点击率就超过10万,文章跟帖评论超过30页。然而,胡觉照回应:“人们已经把诸葛亮看成了神,现在他们已经是在护法护神了。”
    这个老人为什么会这样想,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这场围绕一篇经典古文课文的存废之争到底意味着什么?4月21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身陷争议漩涡中的胡觉照。
    4月23日登录胡觉照的博客,上面依然只有他开博以来的两篇文章《 关于用<止战疏>代替<出师表>的建议信》和《胡觉照和网友们扪膝谈心》。两篇文章是胡觉照在家中手写好之后,让打字社的职员帮忙打好然后传到网上。
      诸葛亮已经被神话不容客观评价
      1994年就指出这两篇古文的优劣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为“青周”):您怎么想到要向教育部教材司写信建议撤出《出师表》?
    胡觉照(以下简称为“胡”):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热播,我和朋友边看边评论,觉得歪曲得太多了。我那个朋友特别喜欢三国史,听我说得头头是道,就鼓励我研究,而且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一套《三国志》给我送来。当年我就发表了文章《<止战疏>与<出师表>的优劣论》,1997年还因此获得了西安市政府社科论文三等奖。
    青周:既然那个时候就有成果,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才提出建议?
    胡:2003年我退休后,我觉得应该把我对三国史的研究画一个句号了,所以潜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今年元月份我的书出版了。我想,应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知更多的人,不能再让《出师表》的错误思想毒害人们。
      诸葛亮没有民本思想
    青周:听说您还要提出撤出诸葛亮的《隆中对》,研究这么多年三国史,为什么一味地和诸葛亮过不去?
    胡:我的书《异说三国》,字数并不多,15万字,并不只是研究诸葛亮。但我有一个原则,凡是我写的都是有不同的观点。对于诸葛亮,我是很心平气和地看,我书中还有一个章节专门指出,轻薄儿才轻薄诸葛亮。
    问题是,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三国演义》 的影响,人们已经把诸葛亮神话了,在情感上已经自觉地站在他的阴影下了,容不得人们说诸葛亮的坏话。就像追星族一样,头脑中只有明星,没有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客观不应该是人物的情人,而应该像法官一样审视历史。
    青周:千百年来,研究三国史的人也不在少数,独您冷静客观了,别人都感情用事?
    胡:诸葛亮《出师表》的问题,如果是很好发现,也不会轮到今天我来说了。
    和华歆相反,诸葛亮的核心是缺乏民本思想。他三番五次发动对魏国的进攻,为的是报答刘备对他个人的知遇之恩,而全然不顾当时民众极希望休养生息。他视民众如敝履,民众及其民众的子孙后代为什么要为其大唱赞歌呢?
    青周:有什么证据说诸葛亮没有民本思想?
    胡:我主要的研究史料就是《三国志》。我并没有很独特的研究资料。我不能说我站得比别人高,我认为史学界、政治家对这段历史反思不够,都是站在帝王将相、封建统治阶级的角度,没有站在民众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
     十余年搬掉心灵祭祀诸葛亮的神坛
    青周:众人皆醉你独醒,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因为您钻牛角尖导致想法不同?
    胡:做史学研究应该有史疑精神,经常进行反向思维,否则难以区分历史资料的真伪。
    2002年我受邀参加在陕西汉中举行的第12届诸葛亮研讨会,我发表对诸葛亮《隆中对》的看法,认为他就是个国家分裂主义者。会后,一批批的中青年学者找我交流,对我观点的赞同是你不能想象的。
    青周:既然这样,为什么这次站出来支持您的人少到几乎没有?
    胡:说实话,我本人从发现该文的错误,到从心灵深处搬掉祭祀诸葛亮的那座神坛,用了十余年时间,直至去年冬天《异说三国》一书杀青时,才终于完成。
    我自己跳出来都那么不容易,更何况一些根本不明真相的网友呢?提出撤销《出师表》就是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思想价值

      历史研究最忌讳搞类比
    青周: 很多人认为,如果按照您的逻辑和标准,现在中学课本太多的课文都有问题了,岳飞的《满江红》宣扬的是民族分裂,《庖丁解牛》忽视动物福利等等,更应该删了。
    胡:历史研究最忌讳的问题就是搞类比。不同史实对应的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问题,完全没有可比性嘛。
    我讲《出师表》漠视民本的思想,并非用今日眼光看,也是用当时备受推崇的正统思想来看的——孟子对忠的外延解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坚持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
    青周:《出师表》之所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看重的是它的文学价值,教育部最近反馈了,他们并不考虑撤出。
    胡:《出师表》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诸葛亮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师。但是,别忘了,文以载道是我们千百年来的优良文化传统,要坚持。
    对于一个文学作品,首先应该看它的思想价值,看它思想上是否正确,其次才是艺术价值。如果思想上是错误的,艺术价值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就像诽谤梁山好汉的《荡寇志》,这本书我看过,很有文采,但是这本书的思想不折不扣地反动,难道要让它广为流传吗?
    青周:目前看来,对于《出师表》,除了您,还真没多少人会往愚忠、轻民上想,能有什么危害呢?
    胡:读史本来就是要使人明志,使人多些理性思维,少些感情用事。但如果这个史基本上都是颠倒的,是非不分的,当然危害很大。大家可以忽略它的错误倾向,先讲讲它的文学造诣?如果是忽视错误倾向,(哈哈大笑)那我们前面就等于白谈了。既然承认它有问题,就不应该把它作为范文来讲。即使我们都没发现,它的毒害就不存在吗?
    如果是用这个理由反对我,他不是我的赞同者,但他们是从赞同的角度来批评我的。
    
    不低估也不能高估学生的辨别能力

    青周:您是不是杞人忧天,太小看了老师的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能力和现在中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再说,把孩子们放在一个绝对正确的“无菌”真空,难道不是教育中的“愚民”政策吗?
    胡:呵呵,从网上一片谩骂之声,可以想见,人们的辨别能力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大家都是从初中阶段过来的,明辨了多少是非?既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辨别能力,也不能高估。
    首先,鉴于初中生的鉴别能力毕竟有限,初中课本应该以正面教材为主;其次,在教学上如果能够着重指出这篇文章的错误倾向,作为参考资料和《止战疏》放在一块学是可以的。但有多少人能够把它理解透?
    青周:您有什么证据说明学生们读了《出师表》就愚忠了?我们这么多人读了也没见得好战好武啊?
    胡:一篇文章显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但它既然包含不健康的内容,学生当然潜移默化地会受影响。不是你没看到直接的表现,恶性影响就不存在了。
      做学问不是选总统人多获胜
      我从不崇拜任何人
    青周:现在的民意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师表》无大碍,您不也没以民为本啊?
    胡:做学问不是选总统,人数多就获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拿出来讨论,看支持率有多大?
    青周:苏轼、白居易、陆游等人都说《出师表》好得不得了,他们并非没有民本意识吧?
    胡:那只是他们的认识,不能代表我的认识,他们究竟是怎么写就这段历史的,不清楚,我对他们很尊重,但绝不苟同。在我头脑中,我从不崇拜任何人。
    青周:但凡人家赞同的,您都要质疑?
    胡:我要说就要和别人不一样,而且是在扎实的研究上和充分的证据上才说。
    1980年12月12日,我在《陕西日报》发表文章《朴素的感情不等于先进思想》,批判民歌《东方红》的唯心史观,它宣扬了英雄创造历史,在“文化大革命”中起了不可低估的错误作用。我当时36岁,当时那篇文章引起的争议,远远大过今天;但现在我的棱角依然存在。
    历史学科是整个社会学科唯心史观盘踞最为顽固的一个堡垒。
      位卑未敢忘忧国
    青周:很多人怀疑您这是在自我炒作?
    胡:(哈哈大笑)我都是闲云野鹤了,有这个必要吗?今天下午电视台有人说要来采访我,我就说要去和朋友聊天打麻将;如果硬要采访可以换个时间。
    当初也是我的朋友告诉媒体这个事,我想既然媒体感兴趣,说说无妨,没有想到引起的争论会这样大。
    退一万步讲,即使是炒作,也比炒作那些无聊的绯闻逸事强得多。让大家议论一段历史,查阅有关的资料,仔细思考,磨砺理性思维,有何不好!
    青周:人们反感您,也因为觉得您把初中课本的取舍刻意地与政治挂钩,意图过于明显?
    胡:史学研究最忌讳的是搞影射,史学就是史学。我们学校校长很支持我的观念,让我从构建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的角度出发就更容易站住脚了。我没采纳。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这块黄土地生养的,非常清楚我的乡亲们是怎么生活的。我离开农村已经40多年,百无一能老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唯一是凭嘴巴和一支笔为民族为老百姓说真话,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想法。
      ◎胡觉照其人◎
    陕西长安人,1943年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生从事教学工作,历史学教授、作家。主编并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长篇小说《愣娃》、《漩涡》,中篇小说《皇天后土》、《吝啬的上苍》,及报告文学《黄河作证》等,此外,还发表有历史、哲学、经济学等方面论文100余篇,90余万字。
    邓艳玲    青年周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