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儒家“仁”的思想传统和内涵诠释体现出仁能、仁德和仁理三个主要维度。“仁”的这三个维度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文明所倡导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要求和合双融、理事互补。“仁”的思想诠释与商业儒学的实践为当代企业家铺就了一条“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商以成人”和“新内圣外王”之路。 【摘要】儒家“仁”的思想传统和内涵诠释体现出仁能、仁德和仁理三个主要维度。“仁”的这三个维度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文明所倡导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要求和合双融、理事互补。“仁”的思想诠释与商业儒学的实践为当代企业家铺就了一条“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商以成人”和“新内圣外王”之路。 【关键词】仁能 仁德 仁理 企业家精神 商业儒学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儒家“仁”的思想传统的诠释演进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总体趋势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当代儒家学者杜维明所划分的三个时期:即儒学发展的第一期是从先秦到儒学发展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之一的时期;第二期是儒学在宋代复兴以后逐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的时期;第三期则是从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以后至今。在儒学发展的历程中,“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其内涵诠释也不断演进,呈现出相关但又具有一定区分度的不同面向。具体言之,在儒学发展的第一期中,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主要从“爱人”“亲亲”“忠恕”等道德情感的角度阐释仁,可以概括为一种“仁德观”;在儒学发展的第二期中,二程和朱熹侧重从“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爱之理”的天理视角阐释仁,总体上说是一种“仁理观”;在儒学发展的第三期中,谭嗣同、梁漱溟、钱穆等学者则偏向从“心力”“直觉”“人心的功能”等心理能力的视角诠释仁,总体上可以理解为一种“仁能观”。 当然,在儒学的三期发展进程中,以仁为道德情感和准则的“仁德观”与以仁为天理本体的“仁理观”和以仁为心理能力的“仁能观”并非截然不相通,三者是交织呈现,源流相济的关系。就第三期凸显的“仁能观”而言,在儒学发展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孔子所讲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论述的“恻隐之心,仁之端”,程颢从“以觉训仁”的角度批判的“麻木不仁”,都带有仁作为人的天赋能力依据的意思,与谭嗣同“以通训仁”的仁能观一脉相承。而在儒学发展的第三期中,同样也不乏对于仁德观、仁理观的呼应与返本溯源。可见,仁能、仁德、仁理三个方面都是“仁”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维度。基于“通商”与“相仁”和德业可统一的理念,企业家精神作为商者文明也势必与仁的思想之“能”“德”“理”三个维度有着显著的义理关联,并值得从“进仁能、修专业”“崇仁德、广事业”“盛仁理、创大业”的能业合一、德业合一、理业合一的视角进行深入探析。 进仁能、修专业:仁能与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创新。在其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他提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那么,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来自何处?德鲁克给出了创新的七个来源,并启示这些创新动力无不是建立在对事物的“精察”能力之上。战国有“治生之祖”之称的白圭特别强调商人要运用“仁”的“精”思、明“察”的能力。他在选择商业人才时,特别强调四项标准:智、勇、仁、强。其中的“仁”就是指善于判断和取舍的心思能力。在《五行》篇中也有相关仁能“精察”的论述:“仁之思也精,精则察”,而宋代的程颢和谢良佐更是直接从知觉的角度理解仁。可见,仁所发明作用的知觉、精察能力,本身就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动力之源。 仁的精思、明察之能力,同样能帮助企业家做到“专注品质”与“追求卓越”,实现“依于仁,游于艺”。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书中指出,“一流的技术,源于一流的心性”。实际上,进仁能与修专业本质上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关系,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为工画师,仁能作妙笔。企业家禀赋的“精察”“自觉”“感通”的仁能心力资源可以指引其聚焦心力游刃有余于业艺,专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依于仁能,至于追求卓越的商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