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德、广事业:仁德与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爱国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条目,同样也是中国古代对“士”的要求。在《论语》中子贡问老师:“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这其中孔子所说的“行事有知耻之心,奉令出使各国不辱使命”,正是爱国与敬业的体现。古代“士”的核心精神正如曾子所说的“仁以为己任”,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士以仁为己任”的准则转化为做好公民和做优秀的企业家等各种当代事业生态当中。日本经营圣哲涩泽荣一指出,商者仁业,即商业的实质是“义利合一”的仁业,而企业家则是崇仁德、广事业的“士魂商才”。“士魂商才”的理念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正是“仁德商才”的意思。《论语》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小孝孝亲,大孝忠国。爱国正是仁孝之德在当今时代的应有之义。同样,孔子在《论语》中也不断强调“敬”。当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可见,在孔子看来,敬业便是践行仁德,修己以敬方可崇德广业。 遵纪守法是商业的底线,也是企业家冒险精神的红线。“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违法乱纪的行为往往是逆着“忠恕”之道,己欲立而损人或己所不欲、施于人,这一点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已有诸多案例教训。事实上,商业在当今时代已经获得了与以往难以相比的重要地位,在法和纪的框架内,企业家可以有足够的施展身手的奋斗空间。而《尚书》所提倡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仁德思想同样富含着企业家艰苦创业、奋斗拼搏的精神基因。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是克俭和吃苦精神的写照;孟子所倡导的“仁者”则要堪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可“增益其所不能”。由是观之,企业家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风正是崇仁德、广事业的精神彰显。 盛仁理、创大业:仁理与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商业儒学”是儒学传统现代化和商业系统生态化的重要交叉论域,它通过统合仁能、仁德、仁理三观来构建新商业生态哲学。商业之“生意”不只是做买卖,更是“生生”之意,即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商以成人”之盛德大业。首先,企业家应以“生态人”的主体意识面对新时代商业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参与者。在日趋形成的商业生态网中,我中有你、你中有他、他中有我,相互依存、竞合共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在此新生态中,企业家精神突出表现在扮演好自己的生态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心安仁理以成“人己互利”,实现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一体同仁”之于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义利兼顾”的道义要求,更是生态共同体生存和进化的自觉动力。其次,知仁理者必有勇,敢于担当是通仁理的士商企业家的文明特征。“士魂商才”的商儒兼有了“士君子”的三达德,即以天理达仁、道理达智、情理达勇的智仁勇合一,因而,商儒企业家有能力担当起生态共同体的文明开路者。最后,仁者当“以财发身”,服务社会。商业是民之所依、国之所恃的基础,而士商企业家作为商业社会的先导性力量,当以仁为己任,在进德修业、崇德广业之后,努力实践儒家倡导的“博施济众”的盛德大业,成就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新内圣外王”。至此,秉仁理、体仁德、用仁能之“全仁”便打通了新生态的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儒学”一以贯之的“商以成人”之道。 (作者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 【注:本文系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支持项目“仁与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 ③[美]彼得·德鲁克、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