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吴展良】朱子的认识方式及其现代诠释

http://www.newdu.com 2018-04-03 中国哲学与文化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字】认识观,认识方式,朱子,做人处事,圣人,心物交融,天人一理,明德,格物,致知,穷理,天理,现代诠释。
    【摘要】现代学者对于朱子的认识方式之看法甚为矛盾分歧,其最大原因可能是忽略或遗忘了朱子认识观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质:朱子求知读书的基本动机是学习所以为人处事之道。他从青少年期,为满足此基本动机而设定的求知与为学的终极目标是「效法圣人」以合乎天道。对于朱子而言,只有充分体现了天理的圣人才代表了为人处事之道的极致。这个基本的动机与目标,根本性地决定了他求知为学的方式。我们必需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朱子认知与学习方式多样而复杂表现。这个基本出发点,与主流的西方思想家及学者大为不同。然而现代学者如冯友兰、牟宗三等人多从西方知识论与世界观的角度来分析朱子,其所论述不免与朱子的思想柄凿难入。
    朱子的学问以学做人与希圣希天为中心,他同时相信做人的道理源自人心人性,其求知方式乃以心性之学为本。他所企图认知的对象,范围虽可以开拓至极广,然其源头则是天所赋予人的心性以及由此心所照见感知的事理。这种知识的特色是以心感知事物对于人而言的性质,并从而认识人如何「对应处理」事物之道。它首先是以心照物而对事物产生一种「心物交融之知」,而同时根据心中所感知的是非好恶,去认识如何处物之理。由此源头出发,加之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功夫,所成的知识体系可以极复杂,然而其性质与我们所熟悉的现代知识体系仍有根本性的不同。从现代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这种知识属于一种心物、主客体、自然与人文(天人)交融的知识。其所重既非纯客观的知识,亦非纯主观的思维或唯心的「道德主体」知识,而属于一种现代人相当陌生的知识体系。
    【正文】
    一、绪论
    学界有关朱子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认识论、知识论、方法论、格物致知说、为学、读书法的现代研究已经非常之多。[1]然而却还没有以「认识观」、「认识方式」、或「认知方式」为题目的研究。[2]以认识论、知识论或方法论为主题的研究,大抵受西方哲学影响较深。以格物致知说、为学、读书法为主题的研究,则受传统学术影响较深。纯粹以现代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来解析朱子的学思方式,容易发生意有未尽乃至格格不入问题。纯粹以传统的格物致知说、为学、读书法的角度作研究,却又不太能符合现代人在知识上的需求。至于以思维方式(modes of thinking)或思想方法为题的研究,则代表一种不受传统认识论与哲学议题限制的新观点,其探索的空间较大。然而朱子的求知与学习,所使用的方式内容非常多样而丰富,包含了观察、体验、读书、实践、感应、澄心、复性、静坐、思量、辨析、实验等各方面。仅从「思维」或「思想」二字下手,实无法表现朱子求知方式多样而丰富的内涵。本文选择「认识观」及「认识方式」二词,涵盖面较广。「认识观」意指朱子对于学思方法与目标,知识的源头、性质与组织,以及认识途径及功夫的看法。「认识方式」则特指朱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办法或所呈现的心智特质。[3]前者宏观,后者微观,两者之间有不可分的关系。大抵前述一切议题均属于认识观或认识方式的范围,本文因而得以同时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来探索朱子在求知与学习时所用的办法与途径。
    现代学者们探索前述议题的角度各异,也有多方面的发现。然而其结果往往是复杂多歧、各说各话,难以沟通融汇。大体而言,学者们所发掘出朱子的学思与认识方式可说是五花八门,乍看之下,古今甚至中外主要的学术与修为方法似乎均可寻见之于朱子。这似乎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学术界研究角度与意见的分歧,一方面也表现出以西化的学术观点从多方面解割古人所容易发生的问题。研究结果既然如此分歧,然而朱子本人的学术性格却又显然有其大体一贯的表现,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学界目前对于朱子认识观及认识方式的「基本性质」是否仍疏于掌握了。朱子本人在求知为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及其所呈现的认识方式固然繁多,然而其中是否有一些一贯的基本性质,便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窃谓朱子的学思方式研究起来之所以显得如此复杂多歧,首先是因为现代学人经常忽略或遗忘了朱子认识观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质,就是朱子求知读书的基本动机是学习所以为人处事之道。[4]而他从青少年期,为满足此基本动机,而设定的求知为学的终极目标则是「效法圣人」。[5]对于朱子以及许多古人而言,只有圣人才代表了为人处事之道的极致,尽了上天所赐人性的最高可能,从而彻底合乎人性与天道。[6]这个基本的动机与目标,根本性地决定了朱子求知为学的方式。我们也必需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朱子认知与学习方式多样而复杂的表现。
    这个基本出发点,与主流的西方思想家及学者大为不同。希腊学者,从泰利斯(Thales)以降,多致力于宇宙本质的问题,亦即对于外在世界的客观认识的问题。苏格拉底、柏拉图虽转而以「认识自身」(Know thyself)为哲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其出发点则是彻底检视自己所知为何,其终极目标则是透过理性去认识绝对的理相(Idea)或曰真理(Truth)。亚理斯多德为寻求真理加上经验性的内容与逻辑的方法,然而其基本目标不变。希腊哲学家们由此决定了西方学术的基本走向。中世纪的学术以信仰而非学做人为中心,其学术方法则多以亚理斯多德为宗。现代哲学与学术继承希腊的传统,经过笛卡尔、霍布斯、洛克、康德等人的开拓,在认识论上尤为发达。而其中心关怀,依然是如何与是否有可能认识客观真理,以及客观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这种知识论的问题,与形上及宇宙论问题紧密相连,从而构成了西方哲学与学术的最核心的议题。中西现代学者,在深受这个大传统的影响下,也莫不重视这个议题。学界对于朱子乃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有关认识或方法论的研究,也大多从现代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出发,以比较发掘朱子及传统认知或认识方法的基本特质。朱子以及许多中国传统学者,确实也曾思考研究过相关的议题。其认识观也同样与其宇宙形上或世界观紧密相连、一体难分。然而,传统学者的求知学习并不以认知、宇宙形上议题为中心,也不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因此在比较研究时,就经常发生下面两类问题。
    首先是我们虽然在朱子的学思方法上发现大量可与西方学术作比较甚至类似的东西,然而这一切却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许多学者发现朱子用了不少近似科学、理性、经验、实证、逻辑、乃至诠释学原则的方法来研究学问,却无法解释为何其学术的基本型态与内涵与西方学者迥异。另外一些学者,运用了西方认识论的知识,指出朱子在认识观上与西方学术有许多基本的差异,然而却又难以处理朱子的认识观在许多方面又似乎与西方认知方法相似的事实。依笔者研究,朱子的认识观一方面确实可与西方学者相通,一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性质。而其有机的结合处,其实在于「学做人」,尤其是学做一个理想的圣人以合乎天道这一点上。在朱子而言,「学做人」应当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在道问学这一方面,他所用的许多方法,一方面有其独特性,一方面也经常与西方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相类似。至于尊德性的「中国特性」则较明显,然而其中也不乏可与西方伦理学所用的方式比较之处。所以若不从「学做人」这一基本出发点来研究,总不免发现朱子的学思方式甚为头绪纷杂,没有一个总的枢纽。
    研究朱子的认知与学思方式所经常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其认识方式背后的世界观与笛卡尔、培根暨启明运动以降西方的主流世界观迥异,因而大为增加现代学者研究与认识它的困难。朱子的世界观有四大基本特质:此世一元(this-worldly and monistic)、「循环演化」(cyclic evolution)、「生命化」、及「天理化」。他心目中的世界,「是一个有生命与灵性而处处相感通的整体,依循着天然而自然的道理,不断地循环演化。」[7]这与以唯心或唯物、二元对峙、理性、本质(substance)化论述、进步、机械、原子论为中心的西方主流世界观根本大异。其种种特性与希腊的世界观距离稍近,与二十世纪以降,反传统的哲学诠释学、实验主义、现象学、乃至部分后现代思想背后的世界观距离更近。然而仔细研究起来,双方仍然有根本性及整体性的差异。因此。要认识朱子的认识观,就不能不跳脱现有西方哲学学派,尤其是主流的现代哲学学派的框架,进而深入探讨其所内蕴的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