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元人小令鉴赏之三十(2)

http://www.newdu.com 2018-08-28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徐再思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沉醉东风”,北曲双调的常用曲调。句式:六六,三三七、七七。共七句六韵。(第三句可不用韵),六六、三三句一般要对。
    徐再思的散曲属张可久等人的“清丽派”,其内容以写男女情怀见长。今存的103首散曲小令中以“春情”、“春思”、“春愁”、“春怨”、“春情”、“春夜”、“闺情”、“春闺”、“题情”、“相思”、“私欢”为题材的就多达20多首,其中最有情致的,我以为就数这首【沉醉东风·题情】。这是一首饶有情致、别有风趣的情歌,它用代言体的形式,透过女子的自白,把一个怀春少女与心上人离隔多日而骤然相见的情态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塑造了一个活泼纯真、热情聪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传统观念压抑的民间少女形象。
    小令分为三层。“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为第一层。意思是:自从分别之后,很长时间(也许只有三两天,但对恋人来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没有和他在一起了。日也盼,夜夜思,什么时候能再到一起呢?“一自”,自从;“多才”是对所爱的人的暱称;“间阔”,即阔别,长时间的离别;“成合”,结合在一起。其中“一自”与“几时”前后呼应,表达这位少女在热恋中的强烈思念。“几时”两字更见思念之殷切!
    三、四两句“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为第二层。从主人公的情感来说是个陡转:情绪从低落突然变为振奋,从失望突然充满希望;从情节安排来说是个逆转,从“间阔”到“猛见”来个大幅度的跳跃。其中“今日”点明时间,照应前面的“自”和:几时;“门前”点明地点。一个“猛然”,表明男方的出现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什么不是“敲门”而是“门前过”?是他不想专门来看她,还是像她一样怕人看见,用门前经过来暗示?总之,他没有专门前来见他,就那么从门前走过去了。怎么办?最好的也许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上前唤住。要不,这次难得的见面机会就会白白失去。可是这么一唤,不是惊动父母,就是引起邻居注意,就会引起负面的干预或邻里的指指点点。这种担心,也是自古以来自由相恋的青年妇女所历来担心的。汉乐府中那位与情人偷偷相会的少女就有着同样的担心:“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有所思》)。所以又不能上前招呼,只好让他就这么从眼前消失。这当中“待唤”与“怕人瞧科(“科”在元人杂剧中是用来表示人物语言动作的术语)”,细腻而准确地表现了这位少女此时内心情与理的矛盾与冲突,生动刻画出它既热烈追求爱情又不能摆脱传统习惯势力束缚的性格特征。这种情感上的陡转或是情节上的大幅度的跳跃,是小令作者必须完成的,这是徐再思在这首小令中完成的特别出色而已。因为小令像绝句一样,篇幅短小,容不得你从容叙事,细摹慢论,因此在情感表达或叙事方式上都必须有个大幅度的跳跃,如王维的著名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开头两句还是在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场景:“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句则直接跳到饯别的宴会上,而且是宴会的结束时情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另一位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也采取同样的手法,第三句从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场景直接跳到送别宴上自己的表白:“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徐再思这首小令同样采取手法在第三句从主人公的情感到情节安排都来个陡转和大幅度跳跃。当然也说明徐再思也是位处理小令情节的高手。
    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这首小令的结句,也是这首小令的高潮。就在这突然到来的相见机会即将失去的一刹那,这位姑娘急中生智:“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水调歌》即《水调歌头》,从曲中强调的“当时”二字来看,这首歌可能是他俩当时相约相会姑娘最爱唱或男方最爱听,总之是两人最熟悉的一首情歌。这位姑娘通过唱这首歌,让男方从熟悉的声音中知道她在这里,也是要让当时两人最熟悉的这支歌激起他心头的美好回忆,她想,凭着熟悉的声音,情郎一定会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找她。通过这个急中生智的举动,不但表现了这位姑娘对爱情的执着向往,更表现了她的聪明和机智。姑娘的机智、热情、大胆、纯真,都在这一声《水调歌》的瞬间得到酣畅的表现。
    这首小令,第一层写少女因别离而思相见;第二层写有了相见的机会但因受礼教的束缚而差点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第三层写少女情急生智,大胆而机智地用当年情歌引起对方注意而将这个机会夺回。小令把叙述故事与塑造人物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情节的进展,逐步展现这位少女热情、纯真又大胆、机智的丰满性格特征。可能读者会想:他俩到底相见了没有呢,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中国传统的叙事作品(包括叙事诗),都习惯把故事说的有头有尾,这是首小令,不可能这么做,也不必要这么做。他是要通过情人从门前经过这个瞬间,这位少女如何迫于封建礼教而采取高唱昔日情歌这个典型举动,来表现上述的典型人物性格。这个精彩的一刹那,是作者所极力要表现的。读者能因此发出会心的一笑,感悟到姑娘的聪慧好爱情的热烈,其创作目的也就得到了。
    前面曾说到这首小令的作者与贯云石齐名。今人将二人散曲合编为《酸甜乐府》。但两人的创作风格则截然不同:徐再思属清丽派,贯云石属豪放派。其中的区别,即使都是情歌,都是表现少女的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下面以贯云石的这首【中吕·红绣鞋】徐再思的这首【沉醉东风·春情】做一比较: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那!更闰一更妨甚么”——贯云石【中吕·红绣鞋】
    两首小令都是代言体,都是些情人相见、相会的场面,都是表现一位姑娘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但作者笔下的两位姑娘的性格却有明显的差异:徐再思曲中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虽然也很热烈,但往往拘于情与理的矛盾,受理的约束:当情郎从门口经过的时候,她不敢唤他;到了机遇即将失去的时候,她还是不敢高声相唤,而是变着法儿,用“高唱当时水调歌”的办法引起对方注意。贯云石中的少女却要大胆的多、泼辣得多。从“挨”、“靠”、“偎”、“抱”等相亲的动作,从“云窗同坐”、“月枕双歌”的眤态举止,尤其是“情未足夜如梭。天那!更闰一更妨甚么”的抱怨和大胆想象中,能看得到一丝一毫对封建传统的畏惧和顾忌吗。这也并非是贯云石刻意塑造一个背叛传统的叛逆性格。大概因为贯云石原是个少数民族作家,受中原传统礼教、儒家思想影响相对少一些的缘故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