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灶君朝天欲言事:祭灶的有趣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19-01-22 腾讯儒学 道诚 参加讨论

    文/道诚
    在我国民间,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的习俗,祭灶就是祭灶神、送灶神。灶神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灶王”,北方称为“灶王爷”。
    
    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资料图 图源网络)
    灶神顾名思义,乃是司灶之神
    但他并不只是呆在你的厨房里,盯着你的锅灶,看你是不是好好做饭不乱烧火,看你每顿饭是不是吃得饱、吃得好,而是作为上天派到人间的“特派员”,查看每户人家全年的言行,搜集善恶功过。
    然后在腊月这天回到天庭,向玉帝汇报。随后天庭会根据报告的情况,对每户人家全年的表现进行核实和奖惩。
    郑玄注《礼记》:“(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
    因为灶神的汇报如此重要,所以人们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都要举行对灶神的祭祀活动,忙活起来。把灶台洗刷干净,把厨房收拾亮堂。摆置酒肉糖米果,点香点烛。
    一般每家在灶台边贴有灶神画像,有的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人们感谢灶神夫妇一年来的饮食赠与,给灶神夫妇好吃好喝的,让他们向玉帝多说好话。
    送灶时,桌案上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据说是为灶神升天时坐骑所备的饲料
    
    祭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资料图 图源网络)
    灶糖是为了让灶神“上天”后多说好事,人们用一块黏稠的糖或者糕粘在他嘴上,一来让他“嘴甜”多说好事;二来粘住了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大开,只能含含糊糊。
    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画像已旧,所以要把旧像揭下,用火烧掉。送走灶神后,等到除夕日(一说正月初四)早晨,再把新像贴上,重新请灶神降临,然后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在这一送一请中,人们辞旧迎新,欢度新年
    各地的具体做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民间祭灶,其实最早都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传说中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我们做饭用的“灶”与创造的“造”同音。《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就是利用火来创造食物的工具。
    灶神的本职工作原是专门执掌灶火,管理人间饮食,后来才扩大为考察善恶的
    人类关于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火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助力(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原始人最早看到火的威力和作用,到会使用天然火,到会保留火种,再到钻木取火,到发明火石、火镰、火绒这系列取火工具,到用火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制造玻璃等等。
    可以说,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火
    在充满了寒冷与潮湿、黑暗与嚎叫、恐惧与饥饿的夜晚,燃起了一个火堆。围绕在这熊熊的火光之中,人类得到了温暖,看到了光明,抵御了野兽的侵袭,烧烤出熟美的食物,从而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是火,将人类带进了文明时代
    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而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中国民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以唐宋时期的祭品最为丰厚。宋朝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生动描写了宋代送灶的情形。
    
    祭灶这一活动历史悠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从文化心理来说,祭灶活动反映了百姓在每年的年终岁尾,追求来年衣食丰余、生活安定的梦想和愿望。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地区早已没有了这种祭祀活动,也有一些地区还在传承。
    所以,生活在一个社会安定、物质繁荣、衣食无忧的时代的人们,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