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向有尊师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新河县志》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谓‘拜冬余’。”“拜圣寿”,“圣”指圣人孔子,就是给孔圣人...
一岁中最大的日子鸡(吉)日由太阳金乌联想到小凤凰(鸡) 正月初一为鸡日,是日天晴,所主之物育,明则灾。是日人们戒杀鸡,忌打骂,喂养也较乎素精心丰厚,盼其繁衍兴旺。鸡非龙虎...
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每年这天拉祜族人民,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
冬至作为“大似年”的重要节日,天长日久,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从观念到行为、语言都与冬至深深结了缘,尤其在饮食方面,受冬至节日气氛的重染,形成了流行广泛而又独具...
提起圣诞节,人们总会联想到白雪皑皑的冬天,挂满彩灯的新年枞树,还有背着礼品袋、头戴红毡帽的白胡子圣诞节老人…… . 圣诞节只有一天,然而,与之相关的欢庆活动却要持续近...
满族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这一天,定为满族的节日“颁金节”。颁金意为生成、生长、产生之意。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
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小至》中有“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名句,民间也有称冬至为“小阳春”的说法。为什么把冷到极点的冬至却与春天扯到一起了呢?这与“阳生”有着密切关系...
春节越来越近,有关春节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专家陈竟教授半个月前的一句“国家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引起一片争论,他也成为...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
每当提到庙会,必然想到庙。中国最早的庙,当是祭祀先祖的所在地。至于为神立庙,那乃是周代以后的事了。从古代文献上可以得知,周代宗庙之旁便有庙会了。这就是《考工记》上...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
冬至作为一个大节日还是古时的事,辛亥革命以后,冬至节俗日益减弱,至今已在各地难以见到冬至过节的活动。但是,从冬至日起“数九”还在民间影响深远,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春节的灵魂在哪里?就在于它所包含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具有永恒的人性意义的东西。仔细探索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风俗、文化,我们是能找回这座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的。在这个精...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交节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十一月中,公历定在12月22日或23日。据说冬至是我国春秋时代(距今2700多年)最早用土圭观测太阳定出的第一个节气。冬至这天...
火把节流行于我国南方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地区,大都在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为时一至三天。 过火把节,各民族、各地区活动内容不完全相同...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
五宗大供祭财神 “鱼”羊为“鲜” 迎新鲜财 正月初二,为开斋日,有素食三日者,自除夕至是日始得肉食;此日又为米娘娘生日,新春大岁第二顿做米饭;为祭财神日,是日一早,住...
在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猪一直是人们生活的密切伙伴,也是人们自足、富裕的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民间艺术中,猪胖敦敦、傻乎乎、笑眯眯讨人喜欢的形象,成了福、禄、寿、喜、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