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依靠农民革命的力量推翻了寿命不长的元朝,开创了新的封建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在明朝270多年里,社会经济虽趋恢复和发展,但中间有起伏;商业的发展,中间也有...
与勤劳相连,节俭也是商人精神中重要的一条。勤以增收,俭以节支,勤而且俭才能裕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卮不堵,必致财源流失;可见俭之十分紧要,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敬业,落实到商业,应该是商人精神的第二条内容。“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学业、乐于与同学相切磋。敬业一词借用为重视并黾勉从事自己所分担的职业,对商...
两宋与辽夏金对峙,原先的地区贸易变为各民族不同政权之间的贸易,关系就趋于复杂。 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公元916—1125年,后为金所灭),和北宋之间是战时绝市,和时通商。双方各在...
“山海之利,谨守勿失”,对资源性的主要商品由国家实行专卖,与“常平敛散,重在民食”——由国家管理粮食贸易、稳定粮食价格,以及“省察市肆,贪佞必斥”——由国家通过行...
汉代是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奠基时期。西汉时西南各族同巴蜀之间的民间贸易开展较早。“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ze责〕马、僰〔bo博,古族名〕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商业的最有名、最重要的大政策,该数重农抑商政策。在奴隶制时代,官府对外来商人鼓励多于管制;春秋初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以争取商人的支持...
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
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移至北京,但未影响南方商业的发展。明代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由南京迁都于此)城内有三百六十行。店铺林立,南北货云集。大街上有许多专业性的市场(批发),如...
叫卖,又称“市声”,是古时商业宣传最原始的习俗,也是姚俗传统商业的民俗标志,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民情民俗。商贸活动多数免不得要以叫卖招徕顾客。市声主要是那些从事交易的...
封建末期的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积累空前巨大。各地商人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地区性商帮,主要如徽商、晋商、闽商、广商、宁波商、洞庭商、龙游商、江西商、山东商、陕西商,合称...
明清时期比宋代更进一步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又有很大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明代,河南、山东、山西都种植棉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地区更成为全国著名的...
扎染,又名绞缬染,古称绞缬、撮晕缬。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谓:“缬,摄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扎结处皆原色,余则入色矣。其色斑斓谓之缬”。因先在原...
商人精神还有来自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条,叫作“和协”。“和”主要为儒家所阐明。《论语》中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孔子本人也说“君子...
明代国家统一局面比较稳定,中原和边疆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发展。最著名的是同西部藏族地区的“茶市”。明政府在今甘肃、青海、川西的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取藏族的马匹...
凤翔彩绘泥偶,是一种泥制民间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其创作基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城东六道营一带。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将他的第六兵营解甲归田,落...
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所着重提出的道德标准,为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基础,商业道德也以此为支柱。以信义为重,乃是商人中的诚贾、廉贾的本色。 在信义二字中,义是衡量是非...
遂川黑摺扇,具有500余年的生产历史。该扇以竹质为扇骨,扇面采用质地绵韧的纯桑皮纸,经过数次刷柿油而成。该产品选料考究,做工细腻,具有扇骨均匀,色泽光亮,开启流畅,雨...
明清在民族贸易大有开展的同时,对外贸易的情况又怎样呢? 明初以来,来自日本的倭寇骚扰沿海,方国珍、张士诚余党逃亡海外,常思卷土重来。海疆不靖促使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
勤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是商人精神中又一重要内涵。 自古以来勤劳都得到思想家的赞扬。墨子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即强力劳动),“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