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对西汉前期商业的发展有一段描述:“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盐铁论·力耕》中也说:“...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的数字大写是10个“小写数字”的同音别字,中国古人发明的金额大写,成为防范篡改数字进行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那么,大写数字究竟是谁发明的呢?金...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饶材、竹、榖〔gu谷,木名,即楮〕、[纟卢]〔lu卢,麻缕〕、牦、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铅)、丹砂...
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特色很强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并不多。数百年的吆喝,到了“吆喝大王”臧鸿的嘴...
商业的繁荣首先是城市的繁荣,自汉至唐这一直是商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 西汉时全国有六大商业城市:首都长安是国内商业和同西域通商的中心;临淄是齐鲁地区的大都会和商业、...
清嘉庆年间,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的扩展,资本在各地之间的往来变得频繁,但在日升昌票号问世之前,中国并没有提供汇兑的机构,所以,商人在各省买卖货物,需要带着现银交易...
宋代由于城市工商业人口的增长和经济作物区的形成和扩大,粮食在市场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南宋都城临安除有租米禄米收入的地主官僚外,仅是城内住户,向米铺籴米而食的升斗小民...
自春秋后期以来,铁制农具的推广,牛力垦种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灌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步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由奴隶转为农奴,再由农奴升为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也步...
西周商业被列为“九职”之一,目的是通四方之珍异,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市场上主要商品不外是奴隶、牛马、珍宝等。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规定体现贵族地位等级和权威力...
北宋是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倾,这在城市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唐时的汴州宋时上升为汴京,陆路驿道指向四方、水上交通达于全国,“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万区之异味悉在...
北宋王朝(公元960—1127年)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方尚有辽、西北有西夏与之相对峙,开战或互市不定,全国并没有完全统一。但是,在100多年时间内中国保持相对的稳...
朱元璋依靠农民革命的力量推翻了寿命不长的元朝,开创了新的封建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在明朝270多年里,社会经济虽趋恢复和发展,但中间有起伏;商业的发展,中间也有...
在中国历史上对商人、商业的看法往往分歧很大,表现为两种思想的对立斗争。 第一个对立:对私营商业是加以限制还是任其发展。抑商政策就是由限制私营商业、发展官营商业的思想...
与勤劳相连,节俭也是商人精神中重要的一条。勤以增收,俭以节支,勤而且俭才能裕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卮不堵,必致财源流失;可见俭之十分紧要,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敬业,落实到商业,应该是商人精神的第二条内容。“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学业、乐于与同学相切磋。敬业一词借用为重视并黾勉从事自己所分担的职业,对商...
两宋与辽夏金对峙,原先的地区贸易变为各民族不同政权之间的贸易,关系就趋于复杂。 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公元916—1125年,后为金所灭),和北宋之间是战时绝市,和时通商。双方各在...
“山海之利,谨守勿失”,对资源性的主要商品由国家实行专卖,与“常平敛散,重在民食”——由国家管理粮食贸易、稳定粮食价格,以及“省察市肆,贪佞必斥”——由国家通过行...
汉代是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奠基时期。西汉时西南各族同巴蜀之间的民间贸易开展较早。“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ze责〕马、僰〔bo博,古族名〕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商业的最有名、最重要的大政策,该数重农抑商政策。在奴隶制时代,官府对外来商人鼓励多于管制;春秋初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以争取商人的支持...
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