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九讲完整版:《论语·学而篇》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徐晋如 参加讨论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晋如说儒》第九讲完整版:《论语·学而篇》
    徐晋如:从这一讲开始,我会跟大家一起来读《论语》。
    其实自从90年代以来,各家说《论语》的书已经非常多了,但是为什么我今天还要在这里说?这是因为儒家的学说主要是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我所讲的是我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感悟。而我的这种感悟,可能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钱穆先生在晚年,他在台湾讲学,当时是在自己的家里面,那有很多的台大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还有大学老师,他们都利用业余的时间到钱先生的家里面去,聆听钱先生讲课。钱先生讲的时候,经常会跟这些同学说,说三个字,“你懂了”,因为在钱先生看来,人文学科不像理工科是永远地日新月异,人文学科要看你在多大程度上去“懂得”古人。那什么是“懂”呢?其实就是理解古人的生命,这一点可以放诸中国的一切传统学问之上。
    我们的诗歌也一样。曾经有一个人问我,他说我读诗的时候,我很少像别人一样,能够读出来这首诗哪里好,哪一句怎么怎么好,我读到的好像只是这个人,这个活生生的生命他在我的面前,我能感受到他的悲欢,感受到他的歌哭,他对此感到很困惑。那么我跟他讲,我说你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想达到而达不到的境界,我们读诗也好,读中国传统的一切人文著作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跟古人交朋友,以古人为师,你能够读出古人的活生生的生命,能够感觉到古人就在你的跟前,那你还需要别的干嘛呢?所以我们读《论语》也是要能够感受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亲切的一面、严肃的一面,甚至严厉的一面。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永远存活在中国文化的河流当中。
    前人也谈到了如何去读《论语》的问题,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北宋大思想家程颐的观点,他说我从十七八岁开始,就已经通晓文义,读《论语》通晓文义,但是越读越觉意味深长。接着又说,要会读书,如果你读书之前是一等人,读了《论语》之后你还是这等人,你的人格、气质没有任何的变化,那便是不曾读。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的当代学者能够在核心期刊上面发表无数的论文,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很多论文,(在)学术界的名气非常大,可是你只要一看他的长相,你就大倒胃口,这就是没有真正地读书。他读到的这些东西根本没有入心,他只是把这些东西当成是自己求取功名利禄,追求学术声誉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完全与他的生命成长、人格完善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不曾读。真正的读书,应该能够变化气质。
    好,我们就开始从《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开始,分章分句地去解析它。
    《论语》的编撰是有其严格的内在逻辑的,它是由孔门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编撰成的这样一部书。《论语》的“论”并不是议论、讨论的意思,它的左半边是一个“言”,右半边是一个“侖”,这个“侖”它的上一半是一撇一捺一横,这个字是一个“亼”,收集的意思,下面是一个书册的“册”,它的意思就是把散乱的书册编次在一起,就是所谓“侖”。为什么要加一个“言”字旁呢?加一个言字旁表示神圣其号,表示这个是非常神圣的,非常有其重要价值的。所以《论语》这一书的得名,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当然,关于《论语》的得名,各家说法不一,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我只认同我讲的这种说法。
    编撰《论语》的时候是有非常严密的内在逻辑的,所以它不是随意地编撰。前面也有学者认为,《论语》的前十篇和后十篇不是同一时期编撰的,这个也很有可能。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论语》的第二十篇《尧曰》很可能是后人所作,后来掺入到《论语》里面去的,这个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既然它已经在历史上盛行了这么多年,它已经进入了文化史,所以我们还是以一种信而好古的态度去了解它,去学习它,可能更好一些。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学而》篇,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倡导为己之学。在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是荀子,《荀子》的第一篇则是《劝学》篇,它和《论语》是内在呼应的。儒家思想非常强调学,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与不学的问题。关于儒家学什么的问题,当然后世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比如有一位大学者凌廷堪,他就认为,儒家的学就是学礼。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儒家思想它是以礼乐作为它最基本的东西。不过呢,我觉得儒家除了学礼之外,其它的很多东西也都强调一个学,甚至强调无一事不学、无一日不学,强调终身的教育。这都是儒家看重教育、看重学习的表现。
    好,我们来看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历来的解释也各有不同,其中最惑人眼目的要属当代的一位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的解释,李泽厚先生说:这一章是儒家作为一种宗教,与世界上其它所有的宗教根本分歧所在。其它所有的宗教,都是在告诉你,人生是痛苦的,你要脱离现实的人生,从现实的人生中解脱出来,去追求彼岸世界。而儒家则认为,现世是快乐的,所以他说儒家倡导的是一种“乐教”,这种观点代表了李泽厚先生的思想。但是我想,恐怕(这)并不是孔子说这句话的思想,也不是孔门的弟子把这句话编进《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的思想。
    我认为这一章其实是讲为己之学的境界。这里面隐藏的一个前提,就是学者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我们这个“学者”,今天已经成为专家的别称了,实际上古代说“学者”就是说去学道的人,去追求真理、追求人格完善的人,叫做“学者”。学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养成、性情的完善,这叫做“为己之学”。他不是为他人,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赏识,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愉快自足,所以,他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接受到的知识这叫做学,他又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加以实践操作,比如说古代,小孩子他要学演礼,学儒家的礼仪,他是通过演——表演的这种方式去学到的,有点近似于现在的戏剧教育。这个演礼就是一个“习”。又比如说,中国古代教诗,从来不是单纯地教你欣赏、剖析一首诗,而教你去写诗,这个写的过程就是“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因为他是为了自己人格的成长,所以他学,然后再实践,所以才会感到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什么是“朋”呢?“同志曰朋”(讲者按:此处记忆错误,应为“同门曰朋”),跟你有共同志向的人这样的人叫做“朋”。有跟你有同样志向的人,同样追求人格完善,同样希望学成君子的人,从远方到来,相视莫逆,互相见面什么话都不用说了,大家莫逆于心,这个时候,你感到你并不孤单,你的为己之学有了知音,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接着再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有一种解释,是说讲到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生不懂,老师也不感到气恼,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这种解释是断章取义的解释,它不符合整个文本的逻辑,因此是不可取的。所以这一句的意思你应该联系上面,它是讲我既然是为己之学,我的学问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人格成长,所以别人不赏识我——这个“知”可以翻译成赏识,和知遇之恩的“知”是一个意思——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也不感到郁闷。“愠”最恰当的翻译是郁闷,这样的人,难道称不上是君子吗?所以他用《学而》的这三句话统摄全篇,其实就是已经立下了一个整个《论语》的基调:学问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愉快自足,是为了自己人格的成长、品行的完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