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下山后入世弘道成就非凡,所谓“有道者事竞成”。 一,“以正治国” 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倓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见《新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 ![]() 南岳李泌隐居读书处 二,“内平叛逆” 建中四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紧接着,身为太尉、朔方节度使的李怀光亦反,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这时,“李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用带有文学浪漫色彩的方法说服了皇上,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 南岳李泌隐居处,现为烟霞茶院 三,“外御强敌” 朱泚叛乱时,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并答应事成后把安西、北庭两块地方割让给吐蕃。后来,还是依靠唐军的力量击败了叛军,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还趁机把武功地区抢劫一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李泌坚决反对,朝廷最终拒绝割让土地。 ![]() 南岳童子泉,李泌茗茶饮水于此 四,“宠辱不惊” 德宗立李诵(即顺宗)为太子,太子妃的母亲是郜国公主,郜国公主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太子。对此,李泌反对的态度相当坚决,以至于德宗说:“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竟拿灭族来威胁李泌,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李泌传》接着记载说:李泌“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 ![]() 传杭州虎跑为李泌仙人点化,当是李泌为杭州知府时功绩。 五,“以奇用兵” 在安史之乱、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 ![]() 南岳邺候书院 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先不收复长安,用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牵制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干真不敢离长安,以这三地禁困敌四将。让敌军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疲于奔命。我以逸待劳,来避其锋芒。然后声东击西取范阳敌军巢窟”。李泌此谋略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军阀割据。 ![]() 六,“理财有道” 在经济方面,在古代,漕运是国家大事,也是难事。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以便饷漕。由于此事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李泌任相后,大力改革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弊端,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 七,“文学奇才” 据史载,李泌“尤工于诗”,他7岁能文,为张九龄所知。有文集二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四首,又断句6句,《全唐诗续拾》补断句3句。除文学创作外,李泌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他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玄宗曾召他进宫进授《老子》,晚年又参修国史。 ![]() 李泌书“极高明台” 李泌藏书 ![]() 李泌刻中国最早的斋馆印———“端居室” 李泌家中藏书充栋,人送外号“书城”。其父李承休就十分仰慕南朝沈约、任昉等藏书家,遇到图书必购藏于家。李泌除了继承遗书外,又有收藏并系统地整理了藏书,经部书用红色牙签,史部用绿色牙签,子部用青色牙签,集部用白色牙签。所有藏书均加盖了“邺候图书刻章”藏书印章。 ![]()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作者吴丹丰,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