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充分注意到饮食疗法的地区性,对不同地区出产的食用药物均广收博采,对同一药物因产地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疗效也予以注明,还对同一药品尽量细分出其不同部位的不同疗效,以便充分发挥每一药物的食疗作用。 另外,在编纂过程中,还广采前人之说,吸收民间单方验方,道士实践经验,提出新的食疗方法和疗效,这是对唐代中原地区食疗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因此,《千金方•食治》、《食疗本草》被后人推崇为唐代道教药物学中食疗书藉的典范。 道教素食 道教中,特别是道团宫观制度形成后,开始奉行素食(菜食)主义,即全面禁止食用肉类食品。形成菜食思想的原因与道教教义、戒律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道教认为人类的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念的善恶会导致行为的善恶,行为和意念的善恶,又决定了人类的宗教业力。行善作恶的具体行动会很快成为过去,然而它的影响,心理上的压力,宗教的因缘种子均会保留下来,成为影响人类命运的最大潜在力。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道性,也就是说众生的生命本质平等,作为人,又有什么特殊权力去任意残害生灵?去操纵其他生物的生死大权?万物以一种食物链的姿态生存,动物具有生命,植物也同样具有生命,在自然界中,生命互相融合,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为维持最低生存需要,人类也避兔不了杀生,而在宗教道德、宗教心理范畴中,人类必须竭尽所能地减少杀生,不为口欲,不为恶念而去杀害其它生物,也不叫别人去残害生物,主动维护生的权利,这也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准则,也是道教戒律中的“不杀生戒”。这种思想与儒教的“仁恕”有共同之处,也可谓是同源。 其次道教“承负”学说、轮回报应说的教义,具有威慑恐吓力。因果、转生而遭永世的痛苦,使教徒们归心于素食戒律。 而且,先秦时方土、黄老之徒,养生炼神求神仙,认为“食草者壮健多力,食肉者勇悍轻疾,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死,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神农经》),道士求长生成仙,餐风饮露、服饵辟谷,自然不宜进食动物肉质。 包括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在内的唐代道教饮食文化,是中国道教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道教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追求内心澄静的境界,通达天道世理,调协五行阴阳,推崇医食同源、药食一如的摄身精神,以饮食涵养人生、完善人性,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