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讲《近思录》:圣王道统讲的就是一个“中”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56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导读第二 之六:圣王道统讲的就是一个“中”字 所以,《近思录》里头,大家仔细看,朱子在我们中国文化史上很重要的地位,就是他创立了一个“道统说”。讲句实话,这个道统说最早最早应该是追溯到《孟子》的最后一章,《孟子》的最后一章很重要。 大家知道,《孟子》总共有七篇,最后一篇叫做《尽心篇》,《尽心篇》分上下,下篇的最后一章孟子是这样写的。他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什么意思?他说从尧舜二帝到商汤这中间大概有500多年,要是像大禹、皋陶都是跟尧舜在同一个时代的人,尧舜怎么去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亲眼目睹。至于商汤距那个时代已经隔了500多年,他只能透过先人目见耳闻传下来他才听得到。 他说:“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什么意思?从商汤到周文王这中间又隔了500多年,他说像商汤的贤臣——伊尹、莱朱这些人,都能够亲眼目睹到商汤是怎么治国平天下的,至于文王也只能从先人那里耳闻到而已。 接着他说:“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他说,从文王到孔子这里又隔了500多年,像文王旁边的这些贤人,像太公望,就是姜太公、散宜生都可以亲眼目睹,像孔子也只能从书上,从听老师讲才知道的。 文王与孔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接着他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什么意思?孟子在这里感叹,说从孔子到现在,也只不过才一百多年而已,离孔子还活着的时间是这么地短暂,才100多年,跟500多年不能比啊;“去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你看,我住的地方是在邹城,离孔子那个曲阜才五、六十里路而已,是这么地近,但是到现在已经连亲眼目睹的人都没有了,将来还会有人听到吗?大家听到吗?这就是孟子在最后一章感慨出来的,也就是他自己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写这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圣人之道,也就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下来这个道,我要传下去了。孟子很自觉的,才会把这一章放在最后一篇。 我在这里就跟大家讲,我们读书一定要能够看到这些地方。就像你在读《论语》,你不觉得很有趣吗?《论语》都是子曰、子曰,《论语》就20篇,为什么最后一篇叫“尧曰”,而不是“子曰”?大家想想看,尧跟孔子差几年?差一千六七百年。那为什么要写《尧曰》?《论语》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什么意思?很重要,我估计这一段话就是孟子讲最后一章的一个导火索。为什么?大家想想看,怎么会在《论语》里面最后一篇是《尧曰》,就是帝尧说?大家知道,仲尼祖述尧舜,尧跟那个舜说“咨!尔舜”,说舜啊,现在的天命是轮到你了,你要允执其中,就是要求舜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天命轮到你了;“允执其中”,你做什么事都要做得恰到好处,这样就天下太平。他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你不按照我讲的信守中道来做的话,四海就会困穷,你的天禄就没有了。这样大家清楚吗?也就是说,在这里讲的就是那个“中”了,“允执其中”的“中”。为什么《易经》里面下卦的“中”就是第二爻,上卦的“中”就是第五爻,为什么“二多誉、五多功”?反正在《易经》里面,第二爻跟第五爻90%以上都是吉利的,“中”就是好,所以这个就是《书》经所讲的“允执其中”。 在《论语》里面就讲这个“中”,圣王之道传给我们的就是这个“中”。所以孟子就从尧开始讲到汤,汤讲到文王,讲到孔子,然后讲到他自己,他要把这个“中”继续传下去。这个就是孟子最后一章所讲的。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