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如说儒》第五讲:博爱的另一张面孔(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38 腾讯儒学 徐晋如 参加讨论
差等和伦类它基于人性本身,那么什么是性呢?性的古文本来是写作“生”,就是它的一半,就是“生”。它大概的意思就相当于现代生物学所讲的基因。《中庸》上面说“天命之谓性”,直译过来意思就是说上天所给予的就叫做性;荀子说:“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就是你的这种天赋、你的基因是上天给你的,学也是学不来的,你要是想用功地去改变它也是改变不了的,都对于性做出了非常好的解释。孔子呢,“罕言性”,性是讲得比较少的,阐发得不多,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下愚不移。”但是正如子贡所感慨的一样,说孔子的文章我们还可以得而闻焉,但是孔子讲性与天道,却是我们不可得而闻也。当然是因为子贡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已经登堂入室了,孔子跟他讲到性与天道的问题了,在这个时候子贡才觉得原来哲学还有这么高的境界,他才做出这样的一番叹美之词。但是由此我们也可以旁证,孔子是很少谈性,很少谈天道的。孔子所讲的性不过就是天生的质地,人类同受父母精血所生,他的质,本质,他的质所具有的自然之理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所不同的是因为父母的体质不同,父母受精的时间、地点、气候这些东西的不一样。因为这种种因素的不同,所以人性才有了差等。 正如现代生物学认为基因是有决定作用的,孔子也认为天命之性对一个人具有决定作用。唐朝的儒生韩愈,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原性》,就去探究考察什么是性,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篇哲学论文,所以他把性分成上中下三等。他说,上性,最好的性,就是一个善;中等之性,可以导而向善;下等之性就是纯恶。上等之性呢,一旦它接触到学问,它就越来越彰明,而下等之性,它就是恐惧得是你的权力,恐惧得是你的法度。所以,上者是要用教化的,中人以上是要用教化的,那下等之性,下愚之辈,你只能用刑罚去震慑他,去威慑他。所以,这才是孔子所讲的“不移”,“唯上智下愚不移”的“不移”。这是韩愈的原话。 但是后来呢,在孔子以后,孟子就讲性善论,宋朝的儒生说性的时候又把性分成“理”与“气质之性”这两种。所谓的这个“理”无有不善,所谓的不善就是气质的不善,认为性都是好的,只不过是有人的气质不同,这实际上是强作分剖,把简单的哲学理论给弄得复杂了。 有一位读者就曾经来信跟我商榷,他的观点是说,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觉得这句话不但说明孔子强调差异,更是孔子对“差异”来源的解释。他说:“‘性’在有些本子上是‘生’,这两个字都是‘天然’‘本质’的意义。而‘习’本意是小鸟学飞,引申为反复做某事。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人天然是相似的,后天才是差异的来源,因此孔子才提出来有差等的爱,有差别的礼,以及因材施教,对不能举一反三者‘不复’等等”,就不去回复。他还是比较认可我提出来的差等之爱,有差别的礼,但是呢,他对于这一番话的理解仍然是违背了孔学的思想。他说:“上智下愚不移,我更倾向于结合前面,既然孔子有几种学生不教,那么孔子应该是认为,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是没法也可能是不必去改变的。正是基于‘性相近’,孟子才提出了人人可为尧舜,人心向善,皆有四端,但是能不能做到,则是后天工夫,是‘习’的问题。所以孟子说人人可为尧舜,没违背孔子,荀子说人性恶,也没违反孔子,因为大家本质一样,没有原罪,差异全是来自于后天。我很喜欢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当然我是基于我的理解才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为人的成败和高下找到了根源——不是天生的因素,而是后天的个人修行导致。这和孔子强调差异并不矛盾,只不过差异不是来自天然,而是自身,自己的‘习’导致每个人都不同,但是天然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谁天生就是君子,也没有天然的小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别人,不能怪天生,所以要‘不怨天不尤人’。君子小人,都是自己的修行所至,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番话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是似是而非,因为他根本不理解文言文的语法。文言文的语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个“也”字一用,它就是一个前提和结果的关系。它是说在性相近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后天的努力不同而有所不同。这里面隐含的前提是在性相近的情况之下,所以下面才会说“唯上智下愚不移”。它只是假设有两个人或者有一群人,他们的天生的禀赋相似,基因差不多,那么后天他们的努力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成就。孔子显然不会认为人的差异完全来自于后天,因为他在另一个地方说得非常地明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所以孔子的思想非常明确,上智之人,他是生而知之的。这个“之”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真理,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样,“之”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真理;学而知之的,就是他的天赋比生而知之的人差一点,但是他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能够去掌握;困而学之的人,就是他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去亲近它,去学习它。那么这样的人又次之,最差的那些人呢,是困而不学,明明自己过得特别地没有路了,他还坚决地不肯往前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