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指向人类的生命情感问题,蕴含着感性自我的真理性探寻。因此,中国古人常以诗为载体,抒发情感、寄托志向,并且将其作为精神归宿。孔子曾提出“不...
摘要 :“仁爱”“仁义”“道德”等语词都生成于先秦哲学,其含义十分丰富。在传统社会,“道德”或“仁义道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孝悌到为政、从情感到礼法、从需...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续发展的重要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两个结合作了进一步论述,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
明熹宗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干预朝政,权倾朝野,可谓炙手可热。大多数臣僚敢怒而不敢言,有些甚至阿谀逢迎、投靠了阉党。 当时刘宗周任仪制主事,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凛然上...
孔子博物馆藏明人彩绘圣迹图宋人伐木图宋人伐木画面表现的是孔子周游途经宋国,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派人砍树威吓的紧张时刻。画心右上角有文及赞,曰:孔子去卫适...
史载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享年七十三岁。这在平均寿命三十岁左右的春秋时代,属于高寿。活得久,自然经历得多,积累得也厚,对人生晚景自不能不有其感慨。事实上,老是孔子...
儒家学派本身的发生、存在和延续是与儒学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事实上,在我看来,儒家之为儒家,甚至可以说与其对人的教育、教养乃是一而、二而一的问题。就先秦时期的诸子百...
大暑过后,时序来到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一叶知秋,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夏秋季节转换的独特感知。尽管暑热的余威尚在,蛙鸣蝉吟依旧,但风儿却已经悄悄地将秋日之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充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须大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在传承和弘扬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创新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在变革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是东汉时期刻立于曲阜孔庙中的三幢著名古碑,因其在中国碑刻历史上极为珍贵,素来被誉为孔庙三碑。如今,这几幢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而和它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