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简称“贤良”或“文学”。《汉书.晁错传》:“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又《董仲舒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科举考试中经乡试、会试录取之谓。清李调元《制义琐记.当如老夫》:“山阴高薹字清江,嘉靖癸丑进士,官监司,负知人鉴。其甥萧山进士某甫襁褓,抚之曰:‘异日科名,当如老夫...
东汉时,任命中央高级官员不从其他官职中选调,而由地方举荐,皇帝直接下诏礼请知名人士,称“征聘”。亦称“征”、“征召”、“征举”。后世礼聘隐逸之士或前朝遗老,亦沿此...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到了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这两种制度给当时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是隋唐之际兴起的一项运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以后历代王朝竞相因袭,并多增革损益,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被废止,历时1300余年,且为古代朝鲜、越南...
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等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用作贡生的别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统序科第》:“武德辛已岁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
亦称“辟”、“辟召”。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高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
魏晋南北朝时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末,曹操当政,施行“唯才是举”。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1、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简称“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应学究试者,专重记诵,未必通晓文义,故有才思之士,皆重进士科而轻学究。《新唐本.选...
唐代正值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科举考试处于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纵观唐代科场中出现的作弊现象林林总总,令人震惊,与此相适应,唐代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防...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荐举与考试之法起源甚早。隋代,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的垄断,炀帝时始设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诸科...
唐宋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主要考试有关法令的知识。《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宋史.选举志一》:“初,礼部贡举,设进...
科举时代,殿试得中进士,算是步入了最高殿堂。香港文汇报报道称,功名已就,官袍加身,富贵接踵而至,古人由是将进士及第的“金榜题名时”,列作了人生一大快事。也因此出尽...
口才、政治素质和血统论 春秋战国时的考试主要是面试,国君是面试官。《孟子》记录了孟子本人去各国找工作的全过程,他靠跟各国国君聊天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够得到重...
汉唐举士考试皆有甲乙等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科甲出身。《金史.裴满亨传》:“章宗即位,谕之曰;‘朕左右侍臣多以门第显,唯尔繇科甲进。’”元乔吉《...
唐宋两代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又称“童子举”。《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宋史.选举志...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原为选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是两汉重...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至唐代特被重视。宋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无足重轻,进士科遂成科举制度中定期举行的最重要的科目。 唐李肇《国史补》...
指古代地方官员向皇帝荐举人才的制度。又,清代举人会试考中者,亦称贡士。南士得参加殿试。但习惯上,会试考中后即称为进士。“贡士”语出《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
亦作“孝悌力田”。 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凡中选者经常受到赏赐。并免除一切徭役。至吕后朝元年,置“孝弟力田”职,秩二千石。《汉书.惠帝纪》:“春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