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举人、贡士对荐举自己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因乡试、会试中分房阅卷,应考者试卷须经某一房同考官选出,加批语后推荐给主考官或总裁,方能取中,因有此称。 《警世通...
宋仁宗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希望能开创北宋的盛世局面,因此,在选拔人才方面特别细心。当时,国家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宋仁宗对于科举考试的要...
蒙古窝阔台汗时(1237年)曾开过一次科举,此后科举长期停开,选官主要从蒙古、色目人中挑选,或从吏员中提升,少量的选士则来自学校。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才重开科...
封建王朝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的一种。始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至清康熙时,改称“博学鸿儒”科。乾隆时,又改为“博学鸿词”科。简称“鸿博”。康熙十八年(公元...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唐代,到宋代则大大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唐代科举还只是为寒门子弟打开取得作官资格的一条门缝而已,取士名额少,取中的...
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凡新科贡士经磨勘合格者均应参加殿试。最初殿试在天安门外举行,顺治十五年(1658)改在太和殿前丹墀,遇雨在太和殿东西两庑举行。考试内容为经史...
(一)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会试 会试是中央举行的全国性考试,具体事务由礼部负责,皇帝钦定主考官(总裁)。一般为一正三副,有时副总裁多达四、五人。正副主裁皆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
乡试 乡试是中央举行的以省或学区为单位举行的考试,时间是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届时皇帝钦派主考官、副主考官分赴各省和考区,由主考官命题,各省和学区的学政...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
各省乡试在农历八月举行,初九、十三、十五日连考三场。每场于前一日晚进场,后一日交卷,戌时清场。入场须经严格检查,甚至搜身,严禁夹带作弊。出场日分三批交卷,午前一批...
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
中国古代考试--孝弟力田,亦作“孝悌力田”。 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凡中选者经常受到赏赐。并免除一切徭役。至吕后朝元年,置“孝弟力田”职,秩二千石。《...
当年,院试及格的生员们就曾在这里进行三年一次的乡试。 在阆中古城的学道街上,有一座修建于明代末年的古老建筑。这里就是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举行乡试的场所,它的正式名称叫川...
童试 在蒙学、社学读书及肄业后尚未取得生员身份的人无论年龄长幼一概称为童生。蒙学又称村学,属民间自办学校。社学设于乡镇,又称公学,属民办官管。民办即民间出资兴学,官...
这些极为简陋的号舍完全敞开,前不遮阳后不挡风,简直和监狱的囚室差不了多少。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考生吃喝拉撒都要在号巷里。 会考在当时是国家大事。为了保证考试的顺利进...
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每年进行,以封建德行为人...
八旗士子的乡试、会试、殿试 清初恢复科举制度时,八旗士子不参加考试。顺治八年(1651)在吏部建议下决定八旗子弟参加乡试、会试。当时八旗尚未建立官学,只是每牛录下都有若干...
状元作为中国式特产,堪称古代科举制度最为闪亮的一个词。选状元始于隋朝,确立于唐代,完备盛行于宋朝。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
那么,乾隆整顿考场纪律的效果又如何呢? 因为检查过细过严,耽误了不少时间,结果快到中午了,入场的考生还没有几个。乾隆急了,下令把考生通通放进来。为防止有人有备而来,...